Page 101 - 《党政研究》2022年第2期
P. 101
展,乡愁文化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其重要内容便是充分挖掘乡村社会
中的乡愁文化,让人们能够记得住乡愁。留住乡愁,也就留住了乡土文化的根本,对于防
止乡村社会凋敝、传统文化衰弱具有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注重保护物质层
面的乡村自然生态和村庄原有风貌,也要注意保护非物质层面的乡土民俗、传统技艺等。
另一方面,乡愁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随着现代社会的急剧发展,现代人对于乡愁的内
在诉求日益强烈,也使 “乡愁文化”的经济价值不断扩展。通过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融入
乡愁元素,能够有效增加产品附加值,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乡愁文化创意和旅游的发展,
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的乡愁情思,也能够为乡村经济注入发展活力。 “乡愁经济”的兴
起,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同时,也强化了乡愁文化的内在价值,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对乡愁文
化的保护和传承。
(二)党政引领是激活乡愁的关键推手
“记得住乡愁”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然而,现阶段大量的乡愁资源仍然处于 “沉
睡”状态,未被有效利用和发掘。从大理的实践来看,要实现乡愁资源与乡村振兴的有效
衔接和良性互动,基本路径在于提升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引领作用,不断激活和发掘乡愁资
源。首先,强化规划指导功能。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当中,地方党委政府应当加强规划指
导,以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和整合乡愁资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发掘不同村庄的特
色和特点,做到既有整体性的统筹规划,也有差异性的特色呈现。其次,强化组织带动功
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应有针对性地提供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用于
乡愁文化的保护和发掘。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政干部特别是乡村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并组织带动其他村民参与到保护村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等
工作中来。最后,强化平台纽带功能。外部资源的注入是激活乡愁文化的重要途径。大理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特别注重发挥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途径将
优质资源注入到乡村社会当中。在资本效应、名人效应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实现现代要素
与乡愁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实现乡愁文化的激活。
(三)农民参与是活化乡愁的长效之道
“记得住乡愁”不在一时,更重长远。如何构建活化乡愁的长效机制,是推进高质量
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从大理的乡村振兴实践看,乡愁的持久活化,不仅需要外部资源的
注入,更重要的是内生动力的挖掘,其核心是农民的积极参与。具体来看,至少应注重三
种农民参与机制的构建。一是认同机制,即通过提升农民的观念意识,使其认识到乡愁文
化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意义,从而自主自觉地参与到活化乡愁的实践当中来。从实地调查来
看,绝大多数农民对于传统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价值是缺乏足够认识的,他们更加追求
现代城市生活,而忽视了传统乡土生活的重要意蕴。二是利益机制,即通过挖掘乡愁的经
济价值,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到活化乡愁的过程当中来。农民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一旦农民
能够从活化乡愁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势必强化其对乡愁价值的认识。从大理的实践来
看,越是受益者,越有动力参与乡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三是自治机制,即在乡村振兴过
程中,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协商议事等自治方式推进乡村建设,夯实乡愁文化
开发保护的群众基础。通过发挥自治机制的功能,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乡村建设行动的正当
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更具可行性的行动方案,实现高质量的乡村振兴道路。
(四)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
乡村振兴是乡村建设发展的理想目标,但必须立足于现实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有着悠
久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国家,乡村振兴不能脱离这一基本国情,其直接体现便是须 “记
9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