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党政研究》2022年第2期
P. 98
理在推进乡村振兴时注重保护传统村落、传承乡村民俗民风民情和注重现代要素与乡愁文
化相结合,不断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在文化传承中活化乡愁。
一是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原有风貌。传统村落是指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
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载乡愁情思的重要载体,同时,传统村落的发展需要将乡愁记忆作
为内在推动力。 大理作为云南乃至全国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共有 130 个村落
〔 9〕
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传统村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民族特色鲜明,生
态环境优美,是乡愁文化的天然标本。近年来,大理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将传统
村落保护与利用纳入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以极大力度推动大理的中国传统村落集
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例如,沙溪镇华龙村在与村民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沙溪镇
华龙村棚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水泥路改造成青石板、红砂石板路面,同步实施电网改
造,将部分架空线路改为电缆入地,进一步完善了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改善了村内管网基
础设施,实现了污水集中处理,这不仅改善了村民原有的居住环境,提升了村民的幸福
感,还有效恢复保护了传统古村落风貌。
二是注重传承乡村民俗民风民情。民风民俗是传统乡土文化最为生动的表现形式,也
是最容易勾起人们乡愁情思的催化剂,传承乡村优秀民风民俗对当地的文化传承以及精神
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理作为一个多种少数民族聚居、古村落丰富的地区,其乡村民
俗丰富,形态各有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近年来,大理注重
保护乡村民俗,支持社会各界举办各种民俗活动,传承各种包括民俗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以此来丰富村民的生活,推动大理的乡风文明建设。例如,苍山西镇光明村是以彝族
为主要居民的少数民族村庄,其依托鸡茨坪彝族文化广场,以大理漾濞核桃节、彝族火把
节、奔龙会等为载体,通过开展各类庆祝活动,拓展乡愁形式,并且不断尝试挖掘传承本
地传统民族歌舞,积极引进彝族大刀舞、路噜啧、白族霸王鞭等歌舞,丰富民族歌舞内
容,培育壮大民族文艺队伍,挖掘、整理、传播如阿查阿红等故事,以故事吸引人,以乡
愁留住人。
三是注重现代要素与乡愁文化相结合。文化传承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化的赓续,还需要
吸收利用现代要素,实现现代要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满足对文化的多样性需求,从而
进一步激发乡愁的文化价值。近年来,大理鼓励各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探索形成
具有现代特色的地方文化,在以传统文化留住乡愁的同时,进一步塑造新的乡愁文化,形
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基
础上,打造特色文化城镇和乡村。例如,凤羽镇佛堂村根据自身已有资源优势,回引银行
行长陈代章返乡创业,成立了千宿文旅有限公司,吸引了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封新城、黎瑞
刚、于丹、李健等知名人士长期或不定期入驻佛堂村开展艺术创作,打造了一批具有佛堂
村特色的 “空中稻田剧场”文化、“退步堂”文化,给佛堂村带来全新的理念,打造了具
有佛堂村特色的现代 “名人文化”,不仅推动了佛堂村乡村文化振兴,也让佛堂村吸引了
源源不断的游客慕名前来。
(三)在产业发展中留住乡愁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乡村最大的资源就是优美的田园风光,而通过田园风光让
乡愁生根,吸引资本、精英归根,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所在。 在
〔 10〕
乡村振兴过程中,大理注重打造乡愁经济,通过保护传统产业、发展绿色农业、激活乡愁
文旅等途径,最大程度留住乡愁。通过将乡愁元素融入产业发展,一方面实现了乡村产业
的 “绿色崛起”,另一方面也扩大和提升了大理乡愁文化的品牌效应,从而形成了乡愁文
6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