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6 - 《党政研究》2022年第2期
P. 116
部门或地方行政法规、应急技术标准以及社区自有的规章制度和规则;这里的运行机制是
原则性的,一般包括:统一指挥 (社区应急指挥中心 /指挥部)、分级响应 (社区内外分
级)、社区为本 (全国或地方指属地为主)、社区居民动员。需要说明的是,社区应急管
理体系的宏观层面一般对应国家或地方政府而言的;中观层面一般指社区整体而言的;微
观层面一般是对应社区内部各个部分、各个家庭或居民而言的。
2. 政社互动的常设应急管理机构。图 2 左边上面为社区应急管理机构。主要包括:
直接主管的政府层面,即乡镇党政机构及其领导、街道办事处党政机构及其领导对社区应
急事务和应急管理直接指导和领导;社区应急 (安全)管理委员会 (应急指挥中心 /应急
办公室)是核心枢纽机构,为社区内部议事性机构,其中的应急办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一般由业主委员会办公室和物业管理公司相应部门来承担);业主委员会 (村民小组委
员会)为实体机构,支撑应急管理委员会工作;社区物业管理公司也是日常安全、应急管
理的实体办事机构,一般受控于业主委员会和应急 (安全)管理委员会;业主代表、自
救队伍有固定成员,也有临时应变加入的成员,一般由业主委员会和应急 (安全)管理
委员会选配指挥;社区内部各类组织和企业等,实际上也是业主的一员 (集合性业主),
他们参与应急一般也由应急 (安全)管理委员会固定或临时选配、组织和指挥。
3. 临时应急运行机制及能力主体。包括:( 1)社区临时应急指挥部。指挥部一般设
应急综合办公室、副总指挥Ⅰ和Ⅱ。副总指挥Ⅰ具有直接指挥应急现场救援的职能,下面
包括环境动态监测、应急救援、秩序警戒维护、社区设防或人员疏散、医疗救护、专家咨
询等工作小组;副总指挥Ⅱ为辅助性应急指挥职能,下面包括心理干预、通信和信息舆
情、交通运输、后勤保障、物资供应援助、善后救济和恢复、灾后评价等工作小组。( 2)
具体应急运行机制。除了上述原则性运行机制,具体运行机制一般包括预测预警机制、应
急信息报告程序、应急决策协调机制、应急公众沟通机制、应急响应级别确定机制、应急
处置程序、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应急资源征用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内容。( 3)社区外
部专家咨询和专业团队的具体对象。一般包括两大类:涉及专门应急的,如消防、救援、
医护、警卫等类型;涉及日常社区建设或兼有应急技能的,如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信息
技术、传媒、规划、文体等类型。有的日常参与社区事务,有的为应急时参与进来。应急
参与时一般分解到各个应急小组,具有参与性、指导性、协助性作用。
(二)以积极社区营造强化韧性社区应急能力
1. 社区营造的内涵及其应急功能意蕴。从中国知网 ( CNKI)中英文 “主题”检索
看,最早 1905 年有英文文献谈到跨语言课程的学习型社区建设时提到 “社区营造”
( Community Revitalization)的问题 ;1955 年,联合国发布 《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
〔 24〕
步》的报告,将 “社区发展”作为一种理念引入各国实践行动;但社区营造实践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的 “造町运动”。 社区营造由此成为比社区参与、社区服务、社区规划
〔 25〕
乃至社区发展更具包容性的概念,从而作为各国人们营建物质和精神 “生命共同体”的
行动理念得以流行 ,对韧性社区建设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根据相关文献的解释 ,
〔 27〕
〔 26〕
我们认为,社区营造是指生活或工作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成员,持续以集体行动来处理其
共同面对的社区议题和问题,以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并使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环境之
间建立紧密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社区及其成员自我组织、自我治理和自我进步的社会过
程。归纳起来,即是共同地域、共同意识、共同行动、共同治理、共同福祉、共同进步的
生命共同体 (七个 “共同”)。其具体过程就是:整合 “人、文、地、景、产”五类社区
发展要素,营造社区共同意识、社区交往能力、社区组织能力、社区责任感等。
〔 28〕
对于社区应急管理和应急服务而言,社区营造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不仅仅指涉应
1 · ·
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