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2 - 《党政研究》2022年第2期
P. 112
(一)韧性社区基本特征及应急能力的新概括
关于韧性社区的内涵,国内有学者给出了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标准和界定:韧性社区
就是以社区共同行动为基础,能链接内外资源、有效抵御灾害与风险,并从有害影响中恢
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动社区;它包括物理层面的 “抗逆力”、社会生态层面的 “恢复
力”和社区成员的 “自治力”三重指向。 相比较而言,韧性社区的概念,比起前述的安
〔 11〕
全社区、减灾社区来讲,更具有概括力和综合性:它不仅仅强调安全预防或减灾预防,且
包括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善后恢复等环节和过程。 结合国内外研究文献,我们可以综
〔 12〕
合性地从人员、物质、环境、管理、文化五个层面 (涉及管理学 、安全科学 、公共
〔 14〕
〔 13〕
①
安全科技 ),对韧性社区的基本特征及其应急能力做出新的具体的归纳。
〔 15〕
1. 经济物质层:韧性社区应具 “适恰性”基础。任何一个或一类现代社区,都应该
有足够的抗灾基金和物资保障;社区的建筑物 (如抗震级别)、应急设备设施、医护资
源、装备技术等足以满足抗逆应灾的科学标准。这些资源不能不备,但也不能过度浪费,
即适度恰好为要。这些方面国内很多社区未必达到要求。
2. 社群成员层:韧性社区应具 “能动性”行为。作为韧性社区的成员和人群,都应
该具有个人或集体行动的主动性、能动性,而不是过去的被动应急的局面,不是过去伸手
面向政府或社会组织的 “等靠要”的应急行动。这就包括社区内部成员和不同阶层群体
主动了解、辨识和掌握社区风险点、基本处置技能 (如灭火器使用、逃生路线、救生技能
等);灾难来袭,要主动沟通,果断响应,互帮互救;主动参与社区恢复重建工作。
3. 组织管理层:韧性社区应具 “通变性”能力。所谓通变性,就是社区组织、社区
管理在合理限度内有一定灵活性。应对突发事件,既有预案在先,有一定的刚性,但突发
事件往往非常规、不确定,因而需要组织指挥、管理协同的通变性,这是社区应急能力的
内在要求。社区各类组织、应急管理层调配内部资源、链接外部资源,均应依循这种通变
逻辑,灵活掌握和把控。
4. 文化氛围层:韧性社区应具 “共识性”理念。社区安全应急共识是第一位的。共
识是社区的一种理念,一种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的展现。没有共识,大难来时各自飞,既
不能全保,也无法自保。共识理念表现在社区成员的行动上就是齐心协力去掌握技能、加
强演练、做好准备、随机应急、加强沟通、灾后重建家园。这也是一种应急文化氛围。
〔 16〕
5. 生态环境层:韧性社区应具 “复原性”应力。作为韧性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社
区;可持续发展体现在灾后具有复原力,社区不因灾变沉沦和解体。这种复原性主要体现
在社区整体生态和环境层面,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 (生活样态)。这是韧性
社区的重要特点。
(二)影响韧性社区应急能力的外在制度因素
在现代社会,社区均镶嵌于国家,其应急韧性能力建设和应急效应必然受制于国家政
体、政策及其施政方式 (政治文化)的影响。国家政体和结构形式作为一种政治制度,
源于各国不同的政治历史及理念文化,从而进一步决定其执政方式和治理方式;不同执政
方式、治理方式对突发性灾变事件的应急效果明显不同。这也是应急社会学不可无视的议
题。
〔 17〕
① 这五要素实际上涉及:法约尔管理职能 “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以及目前安全科学所讲
的 “四要素”(人—机器—环境—管理)、国内公共安全科技界所讲的 “三要素”(技术—管理—文化),也与
社会学的 (帕森斯意义)社会系统的 “四位一体”(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或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基本接近。
1 · ·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