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党政研究》2022年第2期
P. 107

规划外,建议梳理并调整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性补贴,利用特别渔业税等经济手
             段抑制兼捕等危害生物多样性的行为;社会层面上,加大科普力度使公众深入了解生物多
             样性保护的复杂性,加强财政投入完善动物园等迁地保护基础设施;企业层面上,将企业
             所有原料、产品、生产过程及市场行为等的生物多样性影响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防止企业市场行为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此外,还需实现保护意识主流化、保护利
             用统筹化和保护行动全民化的变革。建议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省、市、县开展试
             点,将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政府绩效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考核指标应尽可能简化、量
             化,考核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重点物种种群维持状况、生态破碎化受遏制的程度、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增长情况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人类福祉的贡献情况等。
                  (二)统筹开展流域各地生物多样性友好型开发利用。首先,建议制定黄河流域生态
             保护规划时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专章,按照上、中、下游不同的地域特点统筹协调各省
             (区)实施干流廊道和迁徙通道保护,统筹水利建设、能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工作。其
             次,制定 《黄河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时,将作为执法依据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更
             新频次提高到每五年修订一次,要求各地弥补小生境、特有种、稀有种、重要生态节点的
             保护空缺。因地制宜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优化城市及近郊蓝、绿空间。再次,
             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的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在若尔盖、甘南湿地、祁连山、黄河三角洲
             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设立国家公园,完善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等基础设施,保护园内
             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存在保护空缺的区域,设立新的自然保护
             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或建设保护片区,并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地的连通性。逐步恢复黄河
             流域干支流自然水形态的复杂性、连通性和动态性,减轻人类活动对淡水生物多样性的影
             响。最后,创新就地与迁地保护的工作方式。通过增设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黄河上游特有
             的裂腹鱼类栖息地保护,特别应重视依托一些生态破坏程度较低的支流重建栖息地。通过
             设立国家专项保育基金、将部分濒危物种人工繁育基地建成主题公园、保育惠益分享等措
             施,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人工繁育保留极度濒危种群,并结合政府主导的栖息地恢复或异
             地重建栖息地,最终实现野外种群的重建。
                  (三)坚持全流域 “一盘棋”平衡保护与发展。首先,优化保护与发展的国土空间格
             局。上游的青海等省 (区)应把保障流域生态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确保生态用地的
             数量和斑块完整性;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保护开发并重,重视生态安全,在确保生态
             用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布局;下游的河南、山东等省应加强土地的高效集约
             利用。其次,合理分配水资源,保障生态水量。加强源头水源涵养能力,优化流域水资源
             配置方案,实施流域生态水量统一调度,提高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在充分保障各省 (区)发展对水资源诉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需
             的生态水量。最后,系统解决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充分重视自然保护地内自然资源
             资产权属的复杂性,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妥善依法解决权属问题;根据自然保护
             地的重要性及周边社区问题的特征,综合采用社区迁出、保护区与社区共治、多路径改善
             原住民生计等手段,有序推进综合整理,切忌 “一刀切”政策。
                  (四)加强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的收集。首先,全面推进省级生物多样性监测。建议
             对北方铜鱼等极度濒危且长期未见捕获的物种,由农业农村部组织有关省 (区)开展全
             面摸查,尽快确定其残存种群的分布范围,开展重点保护。建立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机
             制,由省级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依职权分别会同相关部门每十年开展一轮陆生、
             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每年开展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对生物
             多样性造成影响的分析。其次,开展迁徙性物种种群动态监测的国际合作。根据黄河流域
                                                                                                      0 ·  ·
                                                                                                     1  5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