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党政研究》2022年第1期
P. 16
民,何以具有强大执政底气的重要依据。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内涵要义
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的科学继承和鲜明体现,是对
西方奠基于 “原子式个人”假象的政治哲学的扬弃,是对中华传统政治哲学的吸纳和超
越。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高政治哲学,诠释了 “党的最大政
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发现了人的
〔 4〕
主体性,并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也是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人作为主体,作为社
会历史的创造者,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具有自我增值的特性。因此,中国共产党不仅把
人民群众作为执政的根基,而且把始终为人民群众服务,毫无政党私利可求作为一条价值
信念。这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执政的内在规定。
(一)人民生命至上
人是自然存在物。马克思一贯反对把人看成纯粹的 “自然人”,反对把人的自然属性
说成是人的唯一的或根本的属性,反对单纯地用生物学的规律、自然法则来解释人的行为
和社会现象。马克思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它的胡子、它的血液、它的抽象的
肉体的本质,而是它的社会特质。” 但无论如何强调人的自然属性的第二性,人的生命作
〔 5〕
为人的自然属性最核心的表现,必然是讨论人、人性的初始点。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部关于唯物史观论述较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继续重申了这一观
点:“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无论是从人的本
〔 6〕
质属性的角度去看,还是从历史创造者的角度去看,人的主观能动性之所以能够发挥,并
且成为世界的真正主宰者,正是因为有生命体征的维系,正是因为人是有生命的个体,当
生命结束时,一切历史活动、一切创造活动也就结束了。此外,从人自身的生存需要看,
人的第一需要就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吃喝住穿等物质需要,人对生命的渴求,也是促进人不
断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始动力。因此,无论何种社会制度,若没有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置,不仅是违背人性的,而且在这种制度下的任何承诺也只不过是为 “利益至上”“资本
至上”“权力至上”等等盖上了一层遮羞布。
(二)人民地位至上
人是社会存在物。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念中,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重要的是,
人是社会存在物。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社会性是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
间的交往而形成的,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交往规则、交往途径、交往结果都必须把人的地
位放在首位,以免在交往中产生危及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并且人作为社会存在
物,具有交往的需要,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
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在马克思这里,社会是一
〔 7〕
个由各个独立的个体相互联合起来的产物,是 “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
的总和”。 在马克思主义话语语境中,人民至上是把人作为社会人,把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 8〕
关系当作人生存在社会中所必然面临的关系问题,协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
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建立的新中国,一经成立,就以 《宪法》的形
式确定了人民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第
〔 9〕
一次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并且,在国家名称的设定上,新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和国,
“各级政府都要加上 ‘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 ‘人民’二字” ,这也是中
〔 10〕
国共产党人兑现对人民地位至上承诺的重要表现。并且,中国共产党本身的定位就是,以
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而存在和发展的,“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
4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