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党政研究》2022年第1期
P. 18

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只有人民有权去评价,只有由人民来监督,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人民
             至上。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著名的 “三个有利于”的评判标准,其中既涵盖
             了社会层次对生产力发展方面的评判标准以及国家层面的综合实力增强的评判标准,尤为
             强调了人民更高层次的生活水平提高的评判标准。这种评判标准的设定主要基于当时基本
             国情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与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也是人民对
             制度好坏的重要考量标准。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需要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这
             些评判标准也在发生具体细节方面的变化。例如,当前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需要,对
             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样性的需要,这些需要就是最实际的评判
             尺度和标准。也正因为这些评判标准的存在,以及对制度设计与完善提出的即时性要求,
             才使得当前人民在实际获得上的满足感、在幸福指数上的提升感以及在安全需要上的满意
             感都不断得以实现和满足。

                 二、人民至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百年探索中彰显

                  从制度的价值属性上探究和规定制度的价值尤其是基础价值所在,是辨析制度属性、
             定义制度本质的根本依据所在。人民至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序列中是处于第
             一位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理
             论品格,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确立、完善与发展过程的始终,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最大的价值来源,也是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竞争优势、反击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污蔑攻击的最大底气和力量来源。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百年奋斗得出的重要
             历史经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百年探索来看,集中体现在:制度设计之初的人民地
             位,制度设计与确立中的人民需要,制度评价中的人民态度,制度完善中的人民立场,制
             度终极目标中的人民发展以及对自由人联合体的追求。
                  (一)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及确立的主体
                  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与确立的主体。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
             民意愿和意志的表达。在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中,无论农民起义,还是资产阶
             级的革命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人民完成了这一历史使
             命。在此后通过三大改造运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全体人民
             所有的重大历史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是在我们认清了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
             还是不发达的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上,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而
             作出的制度安排。因此,它所设定的百年目标是首先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在 21 世纪中叶
             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制度集合人民意志和诉求的现实表达,也证实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绝不是脱离人民群众,进行盲目的目标预设与空想的目标追求。第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实践活动成果的智慧结晶。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边不断根据社会发展以及时代条件进
             行制度的顶层设计,一边又通过 “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方式进行体制机制以及制度等
             的摸索与检验。只有那些符合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制度设计才能最终成为制度体系中的组
             成部分,否则将会被人民和历史所淘汰。例如,在农村掀起改革开放大幕的家庭联产承包
             制,就是首先在群众中被发现和探索出来的,之后不久就得到了邓小平等当时国家主要领
             导人的肯定和支持。1982 年 1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 “一号
             文件”正式出台,这也标志着体现人民智慧的制度设计正式得以在全国确立。此外,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之初,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局部示范、局部探索,把这种局部

             的经验进行反复的验证、核实,接下来才会在更广大范围内推广。在最初的通过设立特
                  6 ·  ·
                 1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