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党政研究》2022年第1期
P. 22
(二)以人民至上为价值指引强化制度执行意识和实践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人民群众是制度执行的主体,制度执行的好坏或是制度执行
的彻底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效能的实现。制度价值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转化的过程实
际上已成为一个制度执行者乃至全民参与的过程,因此,若要实现治理效能就必须做到以
人民至上为价值指引强化制度执行意识和实践,使制度执行者与制度执行的参与者怀有对
制度由衷的信任乃至信仰,才能切实把良好的制度转化为优质的国家治理效能。今天,我
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已经具备了长期执政条件下相对完善的国家治理
的制度体系以及与之匹配的治理能力,但面对当前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主要矛盾的变
化以及世界治理格局的巨大变革等,如何在理论上、思想上进一步夯实和激发制度优势,
实现思想连贯、信仰坚定的良好意识形态环境事关国家制度优势的效能转化。一方面,我
们要坚定地明确我们国家治理的道路遵循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解释好当前国家治理现实与治理目标之间的差距,讲清楚当前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所面临的
渗透和 “西化”“分化”图谋,阐述好制度顶层设计与国家治理之间的运行机理与协同互
促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在价值层面达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当前,我
们面临把制度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现实任务,应充分发挥制度的人民至上性
与意识形态的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优势,把意识形态功能嵌入到国家制度优势转
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把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标准来监督和规
范国家治理效能的转化,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三)以人民至上为价值指引完善制度执行的监督反馈
实现国家制度优势的效能转化,就必须强化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即是要在对制度执行
的评价和监督体系中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满足人民的利益和诉
求。以人民至上为价值指引完善制度执行的监督反馈,最重要的就是让人民监督权力,让
人民参与到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形成以更加科学规范、运行有效
的人民监督合力,形成对制度执行全覆盖的监督局面。人民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之本,也是
制度执行之基,在对制度执行监督的环节,就是要把人民至上基础价值理念贯彻到坚持和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
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
权力运行体系。” 当前,我们已经形成了包含有政党权力监督、人大法律监督、政府行
〔 21〕
政监督、人民政协监督、司法监督、中央纪委和国家监察委监督、舆论监督等全方位的监
督系统。其一,让人民监督制度执行,监督公权力运行,必须坚持和完善群众对制度执行
的评价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至上为基础价值,因此制度的设计、完善和发
展都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现实需要为基准,这就决定了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只有获得人民
群众的满意、认可和信任,制度执行才算是成功的、有效的,制度的价值优势就成功实现
了向国家治理效能的转化。其二,让人民监督制度执行,监督公权力运行,需要不断扩大
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程度和广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是
人民群众行使自身权利与义务的重要表现,也是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人的本质的理论关照。人民群众参与到公权力对制度的执行的实践过程中,能够及时修正
制度执行的误区,避免制度执行的软化,确保作为国家主要治理主体———政府等国家机构
落实政策、执行制度中的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目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
理的通道早已打通,但在现实治理实践中,群众的参与度仍需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国家决策的程度
0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