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党政研究》2021年第6期
P. 58

格”成为村民自治和信用监督的单元,以信用规制作为治理工具,完善了乡村自治模式。
             通过开放互动的 “网格”管理体制,农村信用体系 “网格”内的农户成为地缘 “邻居”,
             弱化了血缘和人情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以现代信用为基础的乡村社会。农村信
             用体系既可以保证政府实施精细化治理理念,又能够回应村民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自治
             需求,提升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地位,完善了乡村自治模式。
                  (二)农村信用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作用逻辑
                  如果没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安排,那么农民自治就缺乏政策环境和利益空
             间。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没有产业经济的发展,乡村治理就缺少物质基础,农
                 〔 27〕
             村发展、乡村振兴、精准扶贫都成了空中楼阁。经济没有快速发展是农村治理问题及其矛
             盾产生的重要原因,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五位一体”农村信
             用体系表明,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引入信用要素,用制度手段呈现、凝结农村信用、农户信
             用,可以将金融之 “水”灌溉到农村、农业中,可以滋润农村发展的 “干旱”之路,夯
             实乡村治理的根基。从 “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看,农村信用体系能激活
             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提升乡村治理的制度化水平,培养乡风文明,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有效消解乡村的治理风险,从而达到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目的。
                  其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激活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经济
                                                                          ①
             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农民的主体地位。这一生产关系的巨变重塑了农村的经济
             结构和社会结构,赋予了农民自由安排生活和自主发展经济的责任。与之相随,通过民主
             选举、决策、管理与监督,村民委员会这一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成为了村民协商自治的主要
             组织。然而,在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由于经济个体化越来越突出,村委会的治
             理能力没有提升,反而下降。在一些乡村中,村委会发挥的作用较小,带动村民致富的能
             力和动力都没有提升。由于村委会组织能力缺乏,更缺少提升农民物质权益和民主权利的
             耦合机制,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就激发不出来,诸多村民只关注自身利益而不注重集体利
             益。同样,由于金融等其他治理力量和乡村发展联系相对松散,对农村发展、治理促进的
             作用较小,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很难把农民对于美好生产生活的向往同农村发展和乡村治
             理制度结合起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流出,空心村、留守村的形成,
             乡村治理遭遇了深层困境,既缺乏内在动力,也带来了政民关系的变化。而农村信用体系
             将农村发展与乡村治理整合在一块儿,激活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一是激活了乡村治理
             的责任。农村信用体系引入乡村治理体系后,农村信用体系将不同的政府部门纳入到了乡
             村治理体系中,政府体系、专业性金融性机构和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的责任联系就重新建
             立了起来,从而进一步紧密了政府体系、金融体系同农村发展和乡村治理的联系。二是通
             过公开方式吸收村民意见激活村民自治的信念,因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信用信息
             的采集、评级和应用是村民自治价值实现的表现形式。三是通过丰富的信用应用场景,农
             民感受到了信用资本带来的切实回报,提升了村民参与乡村发展的积极性,激活了村民自
             主发展动力。四是农村信用体系反映了农民行为轨迹,科学的信用指标可为村民 “信用画
             像”,信用规制成为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的 “无形之手”。
                  其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了乡村治理的能力。农村治理关系的松散是提升乡村治
             理效能,缺乏工具和方法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我国社会征信体系建立以来,信用的社会价
             值逐渐呈现。在设计理念和作用范围方面,社会征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不同,前者以经
             济利益为指向,以提升还款能力为目标;后者以社会治理为取向,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



                 ① 内生动力的主体不仅指村民、村委会,还包括政府体系和金融体系等部门。
                                                                                                       7 ·  ·
                                                                                                      5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