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党政研究》2021年第6期
P. 32

解放出来,城乡人口流动壁垒的打破使农民个体意识和经济能力得到提升,但随之乡土社
             会 “空心化”“个体化”加速了村庄 “公事人”的衰退。 另一方面,农业税费改革减轻
                                                                          〔 2〕
             了农民负担,但加剧了农民个体与村集体及乡镇政府的疏离,基层政权陷入 “悬浮型”
             治理 ,项目制推行从财政上切断了基层政府与村庄的责任关系 ,农民对村庄公共事务
                  〔 3〕
                                                                                 〔 4〕
             和发展的关注弱化。面对国家与乡村关系的变化,公共组织通过下派第一书记、加强农村
             基层党建、财政支付村干部报酬等方式向乡村渗透,在提高基层治理效能的同时加剧村级
             行政化以及压缩自治空间。
                  与人民公社时期不同,当前国家权力下沉并不是填补乡村治理中国家角色的空缺,而
             是带着乡村发展的有关资源随治理重心一同下沉。科层制将任务压力 “堆积”到乡镇一
             级,基层政府通过 “控制资源”来实现权力向村庄的渗透,试图通过外力实现 “双轨政
             治” 有效联结。村干部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 “代理人”和 “当家人”, 在坐班制、目标
                                                                                        〔 6〕
                 〔 5〕
             责任制、财政支付薪酬等科层体制管理下,村级治理半行政化结构基本形成。这种自上而
             下的运行体系极大地改变了农村基层治理的过程与逻辑,但尚未有效起到国家权力与乡村
             社会联结的作用,影响乡村振兴的有力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根基,如何加强
             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解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治理局面,实
             现国家政权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这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绕不开的课题。“镇村
             工作一体化”实践作为地方政府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工作机制,是对国家提出 “推动
             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制度性回应,也是创新基层治理的积极探索。

                 二、文献回顾

                  在基层治理研究中,关于国家权力与基层治理的讨论经久不衰。随着自治、德治、法
             治相结合的治理理念上升到国家层级,各地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实现方式。既
             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权力下沉对村庄治理结构的影响、具体治理困境以及治理主
             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等三个维度。
                  从宏观治理结构维度来看,传统时期的中国经济基础以农业为主,政府没有积累充足
             的社会经济资源量,在没有凭借市场体系延伸而形成高水平的组织化社会中,国家政权对
             基层社会管理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20 世纪以来,中国的国家权力持续向乡村基层延伸
                                                   〔 7〕
             并最终实现了乡村组织与管理的国家化、行政化和官僚化。 由不同层级的国家机构构成
                                                                            〔 8〕
             的政权组织体系是实现权力集中和渗透的必要条件,由此开始了 “政权下乡”的过程。
                                                                                                         〔 9〕
             驻村工作制作为一种农村工作方式,它通过上级抽调党政组织和行政系统干部到农村开展
             特定的目标和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被广泛应用。向农村派驻 “工作队”,促进农村社会
             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工作重心的转移而不断变化。 随着脱贫攻坚
                                                                                          〔 10〕
             与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国家从资源输送、经济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有效嵌入乡
             村社会治理结构中。地方政府通过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驻村等制度创新推动贫困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并通过目标考核强化官员的激励和压力来保障政策的执行。 驻村干部
                                                                                               〔 11〕
             通过结构性嵌入,从宏观结构层面为驻村帮扶工作提供制度支撑;联结与协调各方力量,
             撬动各方资源,以资源性嵌入增加欠发达村庄帮扶资源总量;以关系性嵌入,协调驻村工
             作队、当地政府、村干部以及村民间的互动关系,形成新的关系网络。 驻村第一书记的
                                                                                        〔 12〕
             外部嵌入、有效衔接与内部执行,通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纵向嵌合、自有资源与扶贫
             资源的横向整合、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相互弥合、集体诉求和个人诉求的激励调合等
             措施 ,使国家治理、地方治理与基层治理的各项任务得到有力推进。 这种 “嵌入治
                  〔 13〕
                                                                                         〔 14〕
             理”方式在不破坏村民自治格局的前提下将资本、人力及社会资源投入村庄发展,弥补了
                                                                                                       1 ·  ·
                                                                                                      3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