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党政研究》2021年第6期
P. 27
“十四五规划”开启,贯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全程,这个阶段就是以
全面实现共同富裕为直接目标的发展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我们要推进经济
社会各项发展取得新成效,夯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全面深化改革要迈出新步伐,
化解制约美好富裕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民生福祉要达到新水平,更充分彰显社会主
义的本质属性;国家治理效能要得到新的提升,要围绕全面保障共同富裕来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治理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三)新发展阶段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路径选择
整体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和新要求,需要我们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重大判断正是党中央统筹 “两个大
局”历史趋势所作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动加入国际大循环,在前一个阶段
通过努力形成 “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
作用。但这一模式的典型表现是市场和资源都 “两头在外、大进大出”,随着全球政治经
济环境变化,全球化的秩序规则之争加剧,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空前上升。我们有
必要主动改变中国 “世界工厂”的发展格局,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以国内大循环为
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通过国内国际的市场联通、资源互补、良性互动实现我
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再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新发展阶段开放
发展面临外部环境及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作出的顶层设计,同时也是综合考虑我
国在新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和发展条件变化所确定的中长期战略方针,绝非单纯缓解现实状
况的权宜之计。
从更深层面看,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中国对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路径的一种全新思
考。后发国家现代化所面临的一个共性困境是要在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并通过全球化来实
现自身现代化。中国是以一条全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模式走出这一困境的,在内外两
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互动关系中经历三个发展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面对外
部封锁,中国通过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等建构立国之本,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国防体系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国民经济体系,为我国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作为后进大国的中国从此具有了最根本的自我保护能力,从而为未来加入国际资本
主义体系,在全球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赢得了出场资格,为解决上述现代化
难题创造了主体条件,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
〔 9〕
后,面对世界格局变化,中国做出全面开放发展战略,通过体制改革,以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新方式,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兼容世界经济发展之长,获得高速发
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
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在内外互动发展上进入新的阶段。新发
展格局的核心是在融入世界市场与保持发展自主性之间的达到综合平衡,其最本质特征是
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我们要注意防范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片面强调 “以国内大循环
为主”,将新格局看作是变相闭关锁国;片面强调国内国际 “双循环”,固守 “两头在外、
大进大出”的旧思路;将 “国内大循环”狭隘割裂等同于画地为牢,地方小循环等。要
在战略全局高度认识和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
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 。
〔 10〕
三、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新局: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新要求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
6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