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党政研究》2021年第5期
P. 97
导力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标准,既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对干部素质的硬性要求 (干部
素质集中体现为以制度领导力为基础的综合素质),也彰显了制度领导力在新时代领导能
力中的突出地位。在此意义上,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 “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
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 。可见,制度领导力的提
〔 42〕
出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逻辑,适逢其时。
(二)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需要
人类历史上,国家权力性质的发展 “由分散性的国家权力,到独占性的国家权力,再
到制度化的国家权力” ,政治权威也由个人魅力型向法理型演化,领导主体发挥作用和
〔 43〕
影响逐步受到法律和制度体系的规制,形成了领导力运行的宏观结构框架;同时,现代化
还意味着权威合理化,实现领导主体内部的制度化互动和整合,形成了领导力运行的微观
制度环境。所以,一般意义上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领导力量兼受国家宏观结构框架和微观制
度环境的双重制约,其发挥作用的方式只能是制度领导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也不
例外。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发挥制度领导力显然有利于保持领导集体内部的和谐
稳定。只要领导集体和谐稳定,再加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制度优势,党领导人民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会不断取得成功。在此意义上,“只要这个领导集体是团结的,
坚持改革开放的,即使平平稳稳地发展几十年,中国也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关键在领导核
心”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
〔 44〕
期,特别需要发挥制度领导力。实际上,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质即严格的制度治党,以不断
提升党的制度领导力。
如果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侧重于物质层面,以消灭绝对贫困为重要标志,那么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具有更为全面丰富均衡的内涵,目的是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更高程度的协同发展。显然,如此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个体领
导力所能胜任,只能依靠集体领导力,而集体领导力在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制度背景下
表现为制度领导力,因此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需要制度领导力。历史
证明,对中国这样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而言,现代化建设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更大,
“大体而言,一个国家 (社会)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愈是深厚,愈是自成体系,现代化变革
遇到的阻力就愈大,传统与变革的冲突就愈剧烈,在变革过程中出现的延误、扭曲与变异
性也愈加突出” 。这就更加需要发挥制度领导力,依靠中国共产党的整体力量、集体智
〔 45〕
慧以及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作出正确决策。从现实来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然包
括政治生活质量的提高,“政治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公民能够享有受宪法保护的、
独立的、平等的、不被剥夺的参政和议政权利” 。政治生活质量提高的过程,也是政治
〔 46〕
民主化过程,而且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民主意识、权利
意识、法治意识日益增强,势必要求领导干部实施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因此
提升制度领导力成为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现实需要。
(三)从 “管理”迈向 “治理”的内在要求
“管理”和 “治理”都是国家对社会施加控制和影响的方式。管理的本义即 “照管并
约束 (人或动物)” ,无论从行为方式还是施予对象看,均明显含有强制之意。“治理”
〔 47〕
不同于 “管理”,是 20 世纪末才出现的新的政治概念,由管理转向治理反映了国家从单
纯政府行政管理向真正社会公共行政转变的普遍趋势,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从政治社会向
社会政治演进的规律。相较于管理,治理意味着由政府单一施治走向多元合作共治,由权
力垂直向下转向平行互动,从强制管人走向协商治事等。习近平深刻把握国家治理的本
质,指出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由
〔 48〕
6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