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党政研究》2021年第5期
P. 93

力量与领导主体所发挥作用有机结合的产物,其实质为具有制度规范性的领导力或具有领
             导主体能动性的制度化力量。制度领导力是指领导主体的信念、思想、意志、能力以制度
             形式表现出来,实现领导个体或领导群体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制度的权威性、规范性、稳
             定性的和谐统一,进而对社会及公众产生既具合法性又有引领性的综合性影响力,其权威
             性要高于领导个体或群体的力量。检视制度领导力运行和发挥作用的要件,制度领导力的
             构成要素如下:
                  (一)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是制度领导力得以生成的基础性因素,但正如阳光、空气一样存在而不觉、
             失之则不可,很少受到关注。首先,社会必须处于和平稳定状态,或者说环境稳定有序。
             政治紊乱、社会失序,连法律制度都将失去效力,更遑论立基于其上的制度领导力。以历
             史视野视之,战争与革命时代领导力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个人魅力型领袖个体的权威、知
             识、经验、人格化魅力和跟从者的坚定信念以及外在的意识形态压力、严格的组织纪律
             等,而在和平与发展时期,只有当法律制度能够稳定地运行,制度领导力才有出现的可
             能。其次,国家必须实施法治。古代社会依靠森严的等级礼仪和强力部门的威慑,同样能
             够实现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但由于带有很强的人治色彩,皇 (王)权几乎不受什么节
             制,“中国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无不表现出独断性与随意性” 。而
                                                                                                    〔 17〕
             且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习俗不断强化着专制性权力,“儒者的政治思想确是稳固政权及保
             持政权最好的方案” 。专制者的为所欲为和浓厚的臣民意识不需要也不可能产生制度领
                                  〔 18〕
             导力。现代社会,“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
                                                                                                        〔 19〕
             法治实施既规限了领导主体的权力任性,又为其合理行使权力赋予了足够的权威性和正当
             性。公民文化所带来的规则意识、限权意识等为制度领导力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再
             次,国家治理必须具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所谓 “完善”,是指制度体系结构完整、功能有
             力,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治理不仅有章可循,而且能够规范到位。“在传统
             体制下,人的因素重于制度的因素,而在现代政治条件下,制度的因素重于人的因
             素。” 制度领导力作为现代概念,其作用的发挥最终要通过制度功效予以实现。完善的
                   〔 20〕
             制度体系是制度领导力产生的结构性基础,必须扎根于适宜的历史 -社会 -文化土壤之
             上。中国近代史上,“从民国初年到北洋军阀主政时期,基本上是采取硬性移植西方制度
             的办法来确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的,但没有认真研究实际的社会差距和可接受的程
             度,淮橘为枳,只能成为失败的试验”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体系不仅不适应中国社会
                                                     〔 21〕
             的特殊文化条件,而且被当政者根据主观需要随意剪裁,制度领导力也就很难拥有生存的
             空间。
                  (二)制度组织
                  任何领导主体不可能孤绝于一切关系之外,而是依托于一定的核心组织发挥作用,其
             新老更替、有序代谢不仅反映了组织的制度化程度,更关系到制度领导力能否有效形成。
             可以肯定的是,组织的制度化程度与制度领导力的大小成正相关关系。从最初意义上,制
             度领导力概念的出现即为解决核心领导者缺席或失误所造成的组织危机问题。如果领导主
             体能够以制度化方式顺利实现权力正常交替,也就为制度领导力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组织
             基础。反之,领导层接替无序则会严重损伤制度领导力,甚至给民族、国家带来灾难。只
             不过,“不同的组织,其制度化的程度是不同的” 。苏联奉行强人政治,未能形成领导
                                                                 〔 22〕
             层的正常权力交接制度,从斯大林开始几乎每一位领导人都是终身制,特别是后期领导人
             的频繁故去加剧了政治危机,不能不说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共产党自
             改革开放以后逐步采取设立顾问委员会、完善离退休制度、干部年轻化等平稳过渡方式,

                  2 ·  ·
                 9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