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 - 《党政研究》2021年第5期
P. 92
组织带来危机。自引入中国后,一直在经济管理领域广为应用,并逐渐受到政治学界青
睐,用以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的转变和提升,这一概念的应用领域始从微观企业管理
向宏观国家治理延伸。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和理论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
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正式提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中央在推进制度改革完
〔 5〕
善治理体系的同时,不断加强治理能力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把党的领导落实
至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党的领导力支撑和落实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 。随着新时代对治国理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制度
〔 6〕
治理能力日益受到重视,制度治理能力必然召唤制度化的领导力,制度领导力也就成为当
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中绕不开的重要课题之一。
从词源上,“制度领导力”由 “制度”和 “领导力”组成,探讨制度领导力的内涵离
不开这两大关键意蕴。事实上,学界研究制度领导力的内涵确是在把握二者关系的基础上
展开,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一,基于制度维度,或者将制度作为制度领导力的外部条
件,提出制度是领导行为的基本依据和手段,有效体制是领导力发挥的根本保证,制度是
规范领导权力的关键因素。 或者将制度视为制度领导力的内部因素,认为制度领导力是
〔 7〕
制度与关系的平衡,不能忽略了非制度的关系。 部分学者着眼于现实的具体制度,认为
〔 8〕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使中国共产党表现出强大的制度领导力。 其二,从领导力维度出发,
〔 9〕
将制度运用的成效视为衡量领导者能力大小的主要指标。制度领导力也即领导者在制度框
架内运用权力并通过制度创新、执行落实、监督完善来发挥 “制度影响”的新领导力 。
〔 10〕
还有从直接主体、作用对象、目标和效果等方面探讨了制度视角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基
本内涵,制度领导力被具象化为领导力的不同制度面向。
〔 11〕
学者们初步研究了制度领导力的基本构成:基于制度运行的现代能力,将制度领导力
细化为尊崇制度的现代观念力、创新制度的现代决策力、落实制度的现代执行力、评估制
度的现代监督力。 基于领导力的关键性制度能力,将制度领导力分为制度建构力与制度
〔 12〕
执行力。 基于制度视角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从价值主线、前进方向、发展演变的主要
〔 13〕
力量、保持活力的基本源泉等向度探讨了制度领导力构成的关键要素。 此外,还有学者
〔 14〕
从领导理念、领导方式、社会治理模式、政治权威转变等角度阐述其与传统领导模式的根
本性区别 ,并将制度领导力的本质概括为可以培养训练的现代化共性领导力、适应现
〔 15〕
代法治文化的非人格化领导力、依托制度发挥权力影响的科学化领导力、最大化服务于组
织宗旨价值的职业化政治领导力,同时制度领导力的价值备受重视,认识到制度领导力顺
应了现代化制度治理的需要,是新时代领导干部深化法治实践的新本领。
〔 16〕
总体而言,制度领导力在政治领域的探讨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框架虽已逐步成形,
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充实;研究成果偏少,且主要集中于对概念、内涵、本质、价值等
基本维度的探析。从经验和逻辑上,其要素构成的探析不太全面周延,还需要从一般意义
上加以拓展、扩充;从现实与本质上,其时代意义的讨论不够宏阔深入,制度领导力研究
的时代价值尚未充分凸显,需要以宽广的学术视野予以审视、深化。唯如此,才能为制度
领导力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和可靠的逻辑前提。
二、制度领导力的构成
制度领导力既不能单纯关注制度,也不能过于强调领导主体本身的作用,它是制度的
1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