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党政研究》2021年第4期
P. 40
这一关系或在 G 省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过程得到初步验证。首先在目标设计环节,初
次摸底调查时,基层执行者尚未充分意识到未来可能的考核压力,此时其公共服务动机的
作用最明显,故能获得一个最完整的任务数;当上级反馈嵌入了一定的政绩意图,也即预
示了明确的考核责任,各级主体的善政初心随即遭到压缩,于是迅速反应形成目标选择,
再经过 “收得太紧”和反复的 “理性”调整后,才得到一个上下级共识的目标。其次在
政策执行环节,公共服务动机的驱动使镇村干部的行为具有两重性:其一为基于对当地实
际的了解,当然想让最需要的人群优先享受补贴,也确实这么安排了,只是限于政策规制
无法如期完成,故出现指标农户主动放弃或申请延迟的现象;其二当目标考核让政策已不
能按理想路径落实,为避免资源浪费和给所在村民谋实惠,主动选择了安排给名单内的
“次穷”农户。从某种程度讲,这种执行策略从 “最优”到 “次优”人群的转换本身即是
动力与阻力相互抗衡 (此消彼长)的结果,也是政策运行状态或效果不稳定的表现。最
后在政策监督环节,公共服务动机使政策设计和监督者采用了尽可能全面的监管手段,并
以制度规定抽查范围要 100%覆盖,目的即想保证该项政策真正惠及需要的人群,取得预
期成效;只是因为目标责任的压力,决策者需向社会负责、监督者向上级负责,且这种压
力在 “政绩锦标赛”下远大于其 “善政”初心,所以监督者不得不 “睁一只眼,闭一只
眼”,甚至与执行者 “共谋”(“检查台账”和 “数字游戏”)以维持一种 “对大家有利”
的政绩。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 G 省农村危房改造为例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一种逻辑。第一,各级
公共政策设计、执行和监督主体都拥有明确的公共服务动机,倘若没有强大的制度环境约
束,他们会自主选择让政策力臻完善 (服务最需要者)的目标和行为;第二,政策设计、
执行和监督的效果受相关主体动机因素和环境压力的双重影响,现实条件下,目标责任制
作为一种弥漫的强约束几乎掩盖了官员的善政初心,使施政者 “人在体制中,进退不由
己”,成为公共政策走样 (包括目标选择、执行偏离、监督软化)的重要原因。
对此,要设法改变这一状况,尽量强化政策主体的正向动力,减少可能导致公共政策
走样的制度性阻力。一方面,可通过加强各级官员党性修养和行政伦理教育,引导其树立
正确的政绩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摒弃急功近利思维,提升克己奉公、服务群众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不断优化政策推行的目标责任制,包括依政策类型、实
事求是地设定目标值,合理分配指标任务,实行弹性化的考核机制或更加宽容的考核周
期,降低其 “刚性约束”“不堪重负”的消极作用。
〔参考文献〕
〔 1〕渠敬东. 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 〔 J〕 . 中国社会科学,2012,( 5) .
〔 2〕林毅夫等.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 M〕 .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82 - 183.
〔 3〕黄宗智,龚为纲,高原. “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 “合理化”吗?〔 J〕 . 开放时代,2014,( 3) .
〔 4〕艾云. 上下级政府间 “考核检查”与 “应对”过程的组织学分析:以 A 县 “计划生育”年终考核
为例 〔 J〕 . 社会,2011,( 3) .
〔 5〕陈水生. 项目制的执行过程与运作逻辑———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政策学考察 〔 J〕 . 公共行政评论,
2014,( 3) .
〔 6〕Rainey H. G. Reward Preferences Among Public and Private Managers:In Search of the Service Ethic
〔 J〕 .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1982,16 ( 4): 288 - 302.
9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