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党政研究》2021年第4期
P. 31
党 政 研 究 2021 4
目标责任制、官员理性行为与公共政策走样
———以 G省农村危房改造政策为例
段 静 原 珂 卢扬帆
〔摘要〕目标责任制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 G 省农村危房改造政策
为例,通过观察政策设计、政策执行和政策监督等环节,探究目标责任制、官员理性行为对政
策效果的作用机理,并试图突破固有研究范式探寻一个新的逻辑进行诠释。研究发现:政策主
体都有一定的公共服务动机,构成驱动政策设计臻于完善和执行趋于有效的正向动力 ( M);
而目标责任制特别是其中的目标分解及考核压力,构成政策主体被迫权衡乃至选择策略性行为
的负向阻力 ( R)。实践中这两种力量始终处于博弈状态,当政策主体的公共服务动力强于目
标考核所带来的阻力 ( M > R)时,政策实施趋于理想;而当两者力量相当 ( M≈R)时,政
策效果呈现不稳定状态;当前者不抵后者 ( M < R)时,政策趋于走样。因此,应尽量强化政
策主体的正向动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升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减少可能导致政策走
样的制度性阻力,不断优化政策推行的目标责任制、降低其 “刚性约束”的消极作用。
〔关键词〕目标责任制;官员理性行为;公共服务动机;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 8048 - ( 2021)04 - 0030 - 11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财政、行政及社会管理体制逐步转型。在财政上从包干制
向分税制转变 (大量增加专项转移支付)、在行政上强化中央与地方分级治理 (形成责任
-利益连带)、在社会管理上以项目制取代单位制等。目标责任制 (或称项目制、行政发
包制等)正是在这些实践基础上逐渐衍生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制度形态。“它不仅指某个
或某类项目的管理制度或运作过程,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决定着国家、社会集团乃至个人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预算绩效管理视域涉农资金统筹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20CGL043)
〔作者简介〕段静,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广东 广州 510642;
原珂 (通讯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
士 (后),北京 100029;
卢扬帆,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广东 广州 510641。
0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