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党政研究》2021年第3期
P. 55
族工作制度和民族工作理论创新,既具有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民族工作的显著效能,
指引方向、规划目标、明晰责任和规范行为的效能,促进各民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共
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能,也具有保障对民族事务实施全面治理和有效治理的效
能,以及充分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实现的效能。再好的制度都是为具体实践服务的。马克
思在 《哥达纲领批判》中就说过:“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在 “十四五”
〔 12〕
时期乃至更长的时期内,必须把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创新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起
来,同推进民族理论、概念和范畴创新结合起来,同落实 “十四五”规划和民生工程的
“富起来”“强起来”的任务结合起来。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扎实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把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民族政策和工作制度贯彻好落实好。我国的民族工作实践永无止
境,民族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要结合新时代的新任务、新特点,深刻认识民族工作理论
创新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民族工作理论
创新体系具备丰富的内涵,这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创新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魅力所在。新时代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民族工作,应当在吸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最
新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其理论的丰富性和时代感,应当走近人民群众、贴近生活现
实、接地气暖民心,强化民族工作理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只有彻底争得人心、
说服群众,才算抓住了民族工作的 “牛鼻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际效果,只
有在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相互推进中,才能够显现出它的高度和深度,才算落到了实
处,才算是真正的民族工作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当代中国文化最深层的内核,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彰显了国家、民族的文化理想
和精神高度,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
总书记曾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
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
神追求,体现在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核心价值观同时是文化软实力的
〔 13〕
灵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是维系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社会秩序正常
运行的有效途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也是孕育形成国家核
心价值观的沃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守既有的传统、固有
的根本和民族特色;必须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精神境界,自觉抵制低俗、庸俗
和媚俗的文化作品充斥社会;必须把引导与约束相结合,实行制度、法律、规章和政策并
用,法治与德治并行。马克思在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
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
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历史条件下创造。” 对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
〔 14〕
中华民族大家庭来说,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改
变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新变化,关注到当下的社会转型、人们的利益多元等现实生活中
实际问题,借助 56 个 “家庭成员”历史的、传统的价值观来缓解这些纷繁复杂的矛盾纠
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体现,
是 56 个民族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涵盖了国家、社会和个
人三个层面,凝聚着 56 个民族人民的意识形态共识和利益诉求,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集中表达,而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价值遵循。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如果没有一致的趋同性价值观作指引,就很难面对和解决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
也很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务落到实处。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
3 ·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