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党政研究》2021年第3期
P. 54
识,组成这一民族成员的共同利益则是民族意识最根本的来源。因而,新时代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的构建,要更加强调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更加重视中华民族的自我发
展和自我守护,更加突出世界各民族文明互鉴、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精神境界。新时代
中华民族的主体观是开放性和全体性,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
会上所指出:“新时代属于每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
〔 10〕 56 个民族人民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谱写中华民族振兴辉煌的历史篇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地区
仍然存在着边民与境外民族居民的频繁通婚。改革开放后,新出现的大量经济贸易和文化
交往交流活动,客观上为境外敌对势力向民族地区渗透提供了便利条件。尤其是改革进入
深水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现代信息传媒手段,不断地
向边疆民族地区输出带有浓厚西方政治色彩和文化烙印的价值观念,大肆进行非法宗教传
播和政治渗透活动,借此淡化乃至消解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达到分裂民族团
结、瓦解民族和谐关系的图谋。在传统安全因素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民族地
区确有少数民众在思想观念上,模糊乃至淡化了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甚至有一
些人 “将个体民族的认同凌驾于中华民族的认同之上,更注重个体民族文化的认同而忽视
和淡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明显地消解了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长期在民族地区实施的惠民照顾政策,也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个别民族民众差
异性的民族政治身份认同,不恰当地强化了族属差异意识” 。与此同时,民族地区不平
〔 11〕
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民族地区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所有这些,毫无疑义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的传播和构建。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这项艰巨任务的完成需要各族人民共同努
力才行。为此,就要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群众深刻认识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
好的社会氛围。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政治、文化、生态的共同体,而且是共享经济发展
利益的共同体,只有发展才是解决民族现实问题的硬道理。在 2020 年所有贫困县和贫困
人口全部脱贫摘帽之后,仍然要一如既往地把消除相对贫困的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最大限
度地缩小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果,让少数民族群
体从切身利益中感受到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维体系构建
民族工作理论创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维度。中国特色民族工作制度,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民
族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不仅帮助民族
地区尤其是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
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帮助民族地区尤其是民族自治地方繁荣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帮助和指导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古籍文献收集整理工作,指导少数
民族地区积极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开展文化遗产申报和
保护工作,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普遍得到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党
的民族工作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民族
政策;一个是通过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了各民族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新时代党和
国家民族工作的理论创新,必须针对民族工作中存在的困境和难点,及时解决民族工作领
域产生的矛盾与纠纷,用活生生的事实证明了民族工作理论创新的实际效果。中国特色民
2 ·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