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党政研究》2021年第3期
P. 59
会稳定。从一定意义上说,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该民族的个体或群体,依托民族文化、民族
血脉等形成的整体性认知之后所产生的归属感。它的历史价值和重大意义在于推动民族群
体的团结进步,为该群体的繁荣昌盛和辉煌历史不断地注入活力。每个民族的具体发展进
路和发展进程,具有不一样的逻辑起点和时间轴,只有那些在同一个时期发展的民族,才
可能具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各民族之间共同的历史记忆越多,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距离越
近。共同历史记忆是各民族充分认知肩负历史使命的前提,也是新时代增强对中华民族共
同体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关键。新时代开展民族大团结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
育,就是要 “在保护各民族特色的前提下,不断缩短时间距离、社会距离、空间距离和概
率距离,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外显向内隐的转变” 。与共同的历史记忆密切
〔 25〕
相关的集体记忆,既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回顾和力量源泉,也是 “对过去事物形成的群
体认同的共同表征,作为一种由社会维持并存储的符号,这一符号可以被其社会成员获
得。它不仅是对过去的描述和回忆,更是基于 ‘当下’而对过去的重塑” 。集体记忆可
〔 26〕
以通过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渠道,被社会成员所共享、内化与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开
辟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涵养民族团结进步精神,通常就是通过集体记忆的方式和途
径深深镌刻下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中华民族共同
体集体记忆不仅根植于过去,而且立足于现在、期望于未来,必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认同的连续性符号线索。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现实路径。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
础,国家认同是公民对国家所产生的一种崇敬心态和个人情感,它以深厚的文化认同为背
景,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之基,构成国家恒久不衰的凝聚力和软实力。民族
认同与国家认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利于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方面实现又好又
快发展,有利于推进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有利于构筑民族异质性与国家统一性的和
谐关系,也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
种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的认知与情感,又是一种公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还是一
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取向和价值导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政治共同体统一
与稳定的思想航标,是各民族通向全面发展与共同繁荣的智慧桥梁,也是巩固和铸牢社会
主义和谐族际关系的重要砝码。为解决公民国家认同和民族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中国共产
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仅形成了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标志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
的道路,而且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工作制度。这套在实践中不断
丰富和完善的工作制度,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诸多领域,可
以说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和工作制度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化。仅就法律法规
保障制度而言,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根本保障的国家法律法规保障制度体系,在 “我国现
行有效的 267 件法律中有 90 件涉及民族事务,755 件行政法规中有 68 件涉及民族事
务” 。除此之外,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机关还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制
〔 27〕
定了解决当地的民族事务问题地方性法规,涉及 “ 139 件自治条例、753 件单行条例、64
件变通和补充规定” 。由这些民族法律法规构成的法治体系,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
〔 28〕
利、解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法治保障。在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
同有机统一后,法治保障又能转化为促使社会成员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巨大正能量,
激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活力。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充分尊
重各民族的传统风俗和生活习惯,尊重各民族保存、传承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权利,进
而实现增进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统一。新时代倡导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的目的,是要 “借助共同内群体认同的包容性力量,改善各民族间的群际关系,
7 ·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