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党政研究》2021年第3期
P. 58

56 个具体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以构成 “一体”的 “多元”为出
             发点,以凝聚 “多元”的 “一体”为价值目标。“五个认同”中的 “中华文化认同”,是
             指个体被群体的文化所影响的感觉,通常表现为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与中华民族认
             同相比较相关联而言,中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一种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关键词和核心要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应当过度关注 “中华民族”
             是谁?而应当关注 “共同体”的内在和谐关系,激发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内部凝聚力和内
             生发展动力。只有打牢了人们的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思想根基,对伟大祖国的
             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水到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才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和民心保证。中华文化认同说到底就是中华各民族的团结之
             根、和睦之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建立中华文化认同必须注重在民
             族个性中寻找共同点、凝聚共识,在多元中凸显中华民族 “一体”的显著地位,在求同
             中存异、在多元中强化主流意识,稳妥处理好中华民族共性与各民族个性的关系。要遵循
             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突出和彰显文化建设的人文关怀功能。少年强,则民族
             强、国家强。必须注重在文化建设中培养青少年儿童的中华民族成员意识,从青少年儿童
             的爱国主义教育抓起,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立足新时代
             背景和以往的历史经验,对青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教育
             观,强化中华历史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重视民族地区历史文化教育和党的民族政策
             教育。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切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共同作用,
             让青少年儿童首先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员。
                  民族大团结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最能
             体现国家制度、党的民族政策优越性的制度性规定。公平、正义、平等是社会最基本的价
             值规范,追求社会公平和民族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实践路径。各级地方干部要牢固树立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思想理念,只有自觉坚持各
             民族一律平等的价值取向,56 个民族才能拧成一股绳。要用实际行动消除事实上存在的
             某些不平等,才能真正增强各个民族的大团结,才能实现 “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
             事、共乐” 。为保障实现各民族无论大小、人口多少,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地位一律平
                         〔 23〕
             等,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通过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民族识别工作,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确
             认了 56 个民族成分;确立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具体制度;对带有民族歧视
             性抑或侮辱性的民族名称和地名,集中力量在全国进行了一次专项清查;针对个别地方出
             现的有损民族平等的具体个案,中央政府责成有关部门直接处理抑或发出通知要求予以纠
             正。与此同时,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实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 “行政一把手”
             由本地少数民族公民担任,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
             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里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并不是 “中华民族”
                                      〔 24〕
             到 “中华民族共同体”简单的词汇变换,而是为新时代进行民族大团结建设提供了一种
             崭新的视角,也为全面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方向。做好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
             建设工作,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摆脱基于个体、民族片面认知上的主观主义,正
             确认识个体、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有机关系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从创建社会氛围、铸
             牢思想根基、创设舆论环境等方面入手,尤其要通过社会多方面的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
             义,依法保护各民族群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通过脱贫攻坚、对口帮扶等途径,帮助集
             中连片的贫困群体脱贫致富,尽快缩短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通过探寻
             民族大团结、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路径,确保民族地区有条件有能力实现边疆安全、社

                  6 ·  ·
                 6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