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党政研究》2021年第2期
P. 11

技术、战略与战术等。《建议》把 “十四五”规划和 “二三五年远景目标”一体规划、
             同时发布,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二次,上一次同时发布是在 1995 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
             上,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
             标的建议》。“远景目标并非每届五中全会都要制定,只有在党和国家面临特殊历史时期、
             重大历史节点的环境下,才会考虑远景目标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远景目标建议
                                                                  〔 8〕
             中最为亮眼的、最能引发人们美好憧憬的是首次明确提出 “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
             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既全面彰显了内容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价值和方法意义
             上的系统观念之间有机融合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指引,又充分展示了我们党对孜孜追求发展
             过程与发展目标有机统一的实践表达和行动证明。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的思想引领下,我们党
             确立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发展观,并将其通过党的政治路
             线这个党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的形式写进党章党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径成
             为我国改革发展始终不渝的坚定追求。在现代政党政治条件下,政党领导发展的能力被公
             认为获得取得政权和长期执政的绩效支撑,而政党领导发展能力的强弱与发展目的息息相
             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发展理念等一系列关乎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的重大思想的提出和实施,不仅有力地指导
             推动了 “十三五”时期各项改革发展任务的顺利完成,也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发展思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这些关于发展
             思想的不断积累和积淀,凝练形成了我们党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判断和战略共识,即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事实
             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的原创性贡献构成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十
             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最能发挥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板块。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
             四五”时期,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关于社
             会主义发展目标,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
             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使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一次实现历史性对接,实现党的阶级使命与民族使
             命的有机结合。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即全面深化改革。《建议》明确提出,以推进高
             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这 “四个以”蕴含着关于发展的过程与目标、方式与
             动力、价值与技术的内在关系。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方
             式,就会收获什么样的发展结果。新发展阶段的发展,不是单纯的量的发展,也不是某一
             个领域的发展,而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整体意义上的发展。这个过程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石的逻辑起点和全新动态发展
             过程。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我国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
             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种既超越过去我们对现代化认识水平又不同于西方现代
             化的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我们用系统观念全方位思考、战略性谋划新发展阶段的发展
             过程与目标的逻辑建构和实践对接。站在这个高度看,《建议》第一次用远景发展目标的
             可视化形式呈现在全体人民面前,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现代化、创造美好生活
                  0 ·  ·
                 1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