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4 - 《党政研究》2021年第1期
P. 94
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豪富吏民,赀数巨万,而贫弱愈困”。(《汉书·食货志》)“庶
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史记·平准书》)严重的贫富分化必然会带
来大量的社会问题,进而影响政权稳定。针对土地兼并造成的贫富差距,统治者进行调
节,实行抑制兼并和限田政策,甚至强行迁徙豪家大族,限制土地和奴婢数量等。如将豪
门富户和大族迁徙到京城,加以监视,严厉惩处。汉武帝更是重用酷吏强压豪族,甚至借
助杀戮来强制豪族放弃其独立性,“王温舒为河内太守,捕郡中豪强,连坐 1000 余家,大
者族诛,小者处死”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造成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激化。同
〔 14〕
时政府设立义仓救济贫困。在唐朝时期义仓由州县一级政府设置,如果出现大规模灾荒,
会以应急方式救助饥民,调节矛盾。
三是调养。调养是指政府通过政策减轻民众的压力,使之休养生息,得以自我生存。
国家财政来源于民。马克思认为,“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的基础” 。历史中国的社会
〔 15〕
基础是个体家庭农民,赋税的直接承担者也是农民,赋税成为国家与农民之间关系的最重
要的因素。庞大的政权组织需要通过从民众手中获得赋税徭役才能支撑,没有农民创造和
提供的物质财富,帝国一天都难以为继。国家要长治久安,就必须通过政策让农民得到调
养,不至于因为压力太大而失去生产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养民政策。经受秦朝沉重的税收
和繁杂的劳役,农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汉建立初期采取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
民、十五税一等政策,大大缓解农民负担。唐朝时期奉行养民为先,采取改革粮价、控制
盐价等政策,给予了人民安定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只有将百姓调养好,政府才有财政
来源,进而奠定王朝强盛的基础,维持政治统治的延续。
四是调教。调教指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教育,让人达到生产和治理所需要的状态。人
是国家的基本要素。在中国文化看来,人不可能自然成人,需要加以调教,学而知之。在
传统中国,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政府为维持家庭正常运转,强调道德教化,表
彰孝子节妇,甚至以法律的方式引导人们孝老爱亲。主张亲亲尊尊的儒家学说为历代王朝
所推崇。“儒家可被视作以家庭为榜样、为国家建立道德原则的意识形态。” 政府推行儒
〔 16〕
家学说便在于教人成人,从而保障经济社会得以有序运转。
五是调整。调整是指政府面对经济社会矛盾,实行重大政策的改变,以克服和避免矛
盾引发的危机,将经济社会引入正常状态。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伴随矛盾的产生。矛盾积累
会造成社会危机。面对重大问题及其危机,政府力图通过改革进行政策调整。如明朝前期
延续唐宋以来的 “两税法”,之后因为计算十分复杂,给财政征收带来不便。随着土地私
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加剧,地主豪强获得大量土地后,又运用一切可行的手段来逃
避相应的赋税,造成了国家赋税急剧减少,加上朝廷开支逐步加大,财政危机日益凸显。
基于此,明朝统治者不得不推行税收政策改革,进行调整,逐步推行 “一条鞭法”。首先是
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其次是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
最后是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及其他征收
归为一起,多占田者多交税,简化财政税制,既能够发挥抑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户负担的作
用,同时也减少地方官员舞弊,增加中央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危机。在中国历史上,到王朝
中期,由于矛盾增多,统治者经常会通过改革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所谓的 “王朝中兴”。
六是调换。调换是由于重大危机难以自我克服,通过王朝更替,全面更新政策,使得
国家治理重新回到正常状态。尽管历史中国的统治者会通过政策进行调适性治理,但是由
于王朝统治的局限性,这种调适是有限度的,当王朝统治面对公共问题束手无策,或者政
策失灵,将统治置于公共职能之上,实行苛政,从而导致天怒人怨,就会发生王朝更替,
调换一个王朝进行治理。王朝更替主要通过革命来实现,以将国家治理重新调整到合适的
程度。这种王朝更替具有合法性,即为天下公理所认可的 “天命”和 “道”。《易经》革
卦:“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孔颖达疏: “革其王命,改其恶
俗,故曰汤武革命。”秦王朝建立后实行猛如虎的 “苛政”,国家强制性要求农民提供的
赋税和劳役已经远远超出农民能够承受的极限,进而引起农民的强烈反抗。“当老虎从笼
0 · ·
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