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党政研究》2021年第1期
P. 93
内容之一便是 “策论”,能否写好议论当前治理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很大程度上决定
了能否中举。
公共政策来源于解决公共问题的需求,必然要了解民情民意。一是皇帝自己 “微服私
访”。如明宣宗途经村庄,惊讶农民负担之重、农业生产之苦,从而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清康熙皇帝即位后,多次出京巡视,最著名的便是六次南巡了解民情。二是官僚有反馈民
意的责任。官员由皇帝任命,并听命和服从以皇权为代表的中央权力,将中央权力传递到
全国,代表皇帝管理国家。官僚在传达中央指令的同时也要向上反馈民意,为政策的决定
及执行提供参考。三是士人知晓民意、反映民声。与封闭的皇帝及其附属者不同,士人生
活在民间社会,更能深切地体会和感受到社会的疾苦,以其知识和官员背景,沟通国家和
农民之间的联系,打通上下之间的隔离,成为民间社会的代言人。“取得功名的文人,享
有国家赋予他们的特权 (往往是免役权),成为介乎于官与民的中间阶层。” 深在皇宫之
〔 10〕
中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士人倾听到民间的呼声,从而进行政治调适。
由此可见,在中国很早便有了公共问题、公共机构和公共政策的决策、执行和实施的
要素,有着丰富的公共政策经验,只是缺乏挖掘和总结,从而被既有的理论所遮蔽。
二、公共政策的中国经验:调适性治理
公共政策是通过人为的策略和举措实现对经济和社会的有效治理。在历史中国的发展
演进中,公共政策是一种调适性的治理活动。“调”是人为的调节活动,“适”是指通过
这种活动使事物发展达到适当、适度、合适的程度,以符合事物规律和社会需求,超过与
不及都不是理想状态。
“调适”是历史中国的公共政策的核心。在中国的长期历史中,每逢大的王朝更替之
后,便会有一次大的政策调适,以此来解决相应的公共问题。如针对秦帝国因为苛政造成
王朝覆亡,汉朝吸取教训,在建立之初,重视黄老 “清静无为”思想,主张 “与民休
息”,才有了之后的文景之治。清朝之初,针对税役沉重导致明王朝覆亡,实行 “滋生人
丁,永不加赋”,推行 “摊丁入亩”政策,废除人头税,使农民的人身控制得到进一步松
弛,农民安心生产,休养生息,才有了康乾盛世。在中国调适治理的框架下,形成了一系
列相关的公共政策,建立了调适治理的公共政策体系,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调理。调理是指政府理顺不同产业和人群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合理的状态。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是主要甚至唯一的
〔 11〕
物质生产者,人口数量最多,又凭借着生产者角色而构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国家和
国家治理中居于特殊的地位。历史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支撑国家运转的税收大
部分来自农民,农民的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农业。要使经济和社会持续运转,巩固国家统
治,则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对统治者来说,商业的发展不如继续掌管农业经济
来得重要。他们更多地依靠田赋而不是依靠商业税。” 在生产力不发达和生产剩余不多的
〔 12〕
情况下,从业人口决定了农业的产出,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马克思看
来,“只要商业资本是对不发达的共同体的产品交换起中介作用,商业利润就不仅表现为
侵占和欺诈,而且大部分是从侵占和欺诈中产生的” 。生产性的农业与交换性的商业又
〔 13〕
具有天生的排斥性。因此,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于农业轻徭薄赋,甚至颁布劝农诏
书,重视农业发展,对商业进行抑制,收取重税,采取盐铁官营,对从商者采取政治任职
限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史记·平准书》)。重农抑商的政策一直延续到之
后的历朝历代。
二是调节。调节是政府对经济社会活动中不平衡的状态进行调整,以到达相对平衡的
状态。小农经济的天性决定了其脆弱性,而土地兼并则会加速其贫困化。秦汉之际,小农
经济尚相当脆弱,实力雄厚的豪门大户可以通过土地买卖关系,大肆兼并农民的土地,而
且同当朝致仕的官员相勾结,将分散在个体家庭手中的土地日益集中到自己手中,出现了
大量的失地农民,使农民陷于极度贫困,加剧了贫富分化,其典型状况是 “富者田连阡
0 · ·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