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8 - 《党政研究》2021年第1期
P. 88
验证明的基本经验和理论,都已融进了人类社会的政治学知识体系。本土化同国际化并不
必然对立。中国政治学知识生产的国际化,并非政治学知识生产的西方化。国际化的核心
议题,是将知识生产融入人类社会政治学知识体系,提炼和创造更多原创性概念,建构有
国际影响力的理论,不断增强政治学知识的贡献力、传播力和生命力。中国政治本身就是
世界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当今中国更是倍受世界关注。本土化应避免盲目拒斥西方
而自说自话的误区。本土化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是要阐释好中国政治,发出中国声音,讲
好中国故事,以确保 “有理说得出,说了传得开” 。
〔 26〕
无论是本土化还是国际化,归根结底终需回归并实现科学化,这既是超越国际化与本
土化论争的一大路径,也是推动政治学知识生产的内在要求。综观人类社会的知识生产,
无论任何学科都必须遵循科学化原则,这是知识生产得以形成体系和传承延续的基本前
提。政治学的知识生产科学化,就是要立足中国政治的基本实际和中国政治学知识生产的
现实需要,遵循知识生产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规范,阐释社会政治现象,揭示政治生活基本
规律,构建科学的政治学知识体系。
推动中国政治学知识生产的科学化,需从中国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历史是包含政治
学在内的重要知识来源,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智慧,为此有学者就
主张建立历史政治学并将其视作政治学的知识增长点。 “从历史变迁的视野研究政治
〔 27〕
学”,到历史中汲取滋养,不仅能从时间维度上 “在历史进程中深刻理解当下和未来中
国” ,还能为推动中国政治发展寻求经验借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治学者开始不断
〔 28〕
①
从历史中汲取滋养生产知识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如杨光斌教授的 《政治变革中
的国家与制度》,徐勇教授的 《关系中的国家》多卷本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还
专门成立了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对中国这样一个历史厚重的国家来说,政治学知识生产
中的历史资源是那些历史单薄的国家无法比拟的。同时也可以预见,挖掘历史推动中国政
治学的知识生产,将是未来中国政治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和优势。
推动中国政治学知识生产的科学化,还需立足中国自身的政治实践。实践是理论的源
泉,政治学知识生产不能脱离实际,更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当代中国的诸多政治
实践,已很难用西方政治学理论知识来解释,越来越多的政治实践也需要中国政治学适时
作出科学合理的阐释。就当今中国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
中国国家发展中的制度变迁和演进等政治实践,都是政治学知识生产的重要实践基础。科
学化的政治学知识生产,就是要从丰富多彩的政治实践中提炼知识,从政治逻辑中厘清知
识逻辑,超越中国经验形成既立足中国又不仅仅限于中国的政治学知识体系。
推动中国政治学知识生产的科学化,更需回应中国政治发展中的时代课题。当今中国
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给中国政治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时代课题。如 “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增强 “五个认同”等课
题,都需要政治学在知识生产中加以回应。实际上,中国政治学正是在聆听时代声音,回
应时代呼唤中不断发展的。回应好这些课题,提出具有原创性的概念和理论,生产能经得
住历史和时代检验的政治学知识,既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需要。
① 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为例,近两届涉及历史的学习内容就已达 9 次之多。第十八届有 6 次:第三十七次,我
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第三十一次,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第二十九次,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
神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第二十五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第十八次,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第
五次,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第十九届截至 2019年底有 3次:第十七次,新中国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形成
和发展;第十四次,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第十次,中国历史上的吏治。
8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