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党政研究》2021年第1期
P. 86
前茅并富有世界性的中国政治学” 。二是从政治上看,党和政府的政治议程设置、治国
〔 18〕
理政实践、理论发展程度,以及改革发展需要等因素,都为中国政治学的理论创新提供了
坚实基础和充足空间。因而经过 40 多年的不断探索,中国政治学在诸如国家理论、权力
理论、民族理论、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民主政治理论、政党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
步。特别是一些新兴交叉学科的兴起和研究方法的引入,都为政治学的发展找到了新的理论
知识增长点。
政治学知识生产中的理论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生产过程。政治学知识的生产,不但
要从知识资源中提取理论,还需在实践中通过 “验真”或 “证伪”来校验理论。具体来
说,就是要将理论扎根于政治实践的沃土,克服从书斋到书斋的理论想象,超越归纳演绎
的逻辑推演,在此基础上重视并推动基础理论的创新。有学者就指出,“在基础理论创新
方面,当前的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认知已经难以摆脱现有的理论框架,常常陷入于理论无法
创新、于实践无所助益的迷途困境,以至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各种新选题、新材
料、新方法,很多研究却依然难逃新瓶装旧酒或学术理论泡沫泛滥的尴尬局面” 。从这
〔 19〕
一意义上说,中国的政治学在形成理论体系、融入经典理论,以及在科学阐释现实与实
践、增强理论预见性等方面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政治学知识来源于鲜活丰富的政治实践。聚焦中国和放眼世界,并将政治学知识生产
置于中国在世界体系中发展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政治问题,有利于建构和创新理论。在大
国间交互和竞争变得日益隐秘而激烈的全球化时代,政治学知识生产中的理论建构更应审
视世界体系之中的中国,以及中国所面对的外部世界,立足中国实际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
来建构或重构富有阐释力和预见性的政治学理论。如建构推动中国国家发展需要的国家治
理理论,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理论,适应大国间交互竞合的国际
政治理论与国家战略理论,有力阐释中国政治发展、中国道路与制度选择的科学理论,以
及适应中国国家整合需要的政治认同理论等,都显得至关重要。
3. 政治学知识生产中的方法及其变革
方法是工具,方法论本身更是知识。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生产最终都离不开相应的方
法论支撑,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知识生产是现代政治学规范得以确立的基本标志之
一。新方法的出现和方法论体系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政治学的知识生产。在中国政治学
的学科发展与知识生产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尤受重视。马克思主义
的方法论,主张用 “唯物政治观”和 “政治辩证法” ,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
〔 20〕
点方法为科学指南,用之观察、分析、解答各种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问题” ,基
〔 21〕
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释政治现象。如阶级分析法、经济分析
法、历史分析法、利益分析法等的运用,就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研究。
中国政治学恢复后,学界的方法论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要发展
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必须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引进一些自然科学的方
法,逐渐摆脱 ‘高层次’的、‘学究式’的研究方式,及时地捕捉改革时期的新的政治现
象、社会现象,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进而把它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来加以认识。只有这
样,才能丰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学,逐步形成和建立一套我国自己的政治学研究
方法,从而赶上发达国家的研究水平。” 于是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将国外
〔 22〕
政治学研究中的政治分析方法、实证方法、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引介到国内。这一时期,
①
① 如俞可平. 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卢林. 政治学实证方法初探 〔 J〕 . 政治学
研究,1985 ( 3);孙嘉明. 政治学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 〔 J〕 . 政治学研究,1986 ( 6) .
6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