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党政研究》2021年第1期
P. 83
题,即政治学知识不仅要 “说得出”,更要 “传得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
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曾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
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
开的境地” 。这种尴尬的状况,在当今中国的政治学知识生产中亟待改变。从目前政治
〔 7〕
学知识传播的制约因素来看,主要是概念解释力和理论影响力明显不足,以至于缺乏应有
的知识共识或传播力有限。特别是在政治学知识的对外传播中,我们仍面临着自说自话或
语焉不详的窘境。而在学术研究中,在话语、概念和理论上囫囵吞枣,盲目地言必称西方
也无异于自觉不自觉地削弱了知识传播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5. 政治学知识互鉴。知识互鉴是推动知识生产的重要力量,但知识生产中却也最容
易忽略知识互鉴。中国政治学的知识生产,至少需重视三个维度的知识互鉴。就国际维度
来看,对政治学知识做泾渭分明甚至意识形态化的中西分野其实并不利于政治学知识生
产。政治学的知识生产既要致力于构建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也要注
重吸收借鉴国外政治学的有益知识。就学科维度而言,政治学的知识生产应注重同法学、
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等相邻或相关学科的知识互鉴,并从中汲取知识滋养。一些新兴
交叉学科的成功创立,其实也正是得益于这种启迪和互鉴。就历史维度来说,政治学的知
识创造还应当去挖掘历史并 “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去汲取智慧,去 “透过历史现象寻找
形成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对历史现象进行理论解释,通过政治学概念将碎片化的历史现
象加以关联,发现历史现象中蕴藏的规律与特点” 。事实上,只有兼顾了国际、科际和
〔 8〕
历史三重维度的政治学知识生产,才能有历史纵深感和国际视野,才能在知识互鉴中取长
补短推动政治学知识生产。
二、中国政治学知识生产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政治学知识的生产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知识生产过程,找准着眼点和着力点是开展有效
知识生产的前提。结合上述五个基本议题和中国政治学知识生产的实际,如下几个着眼点
和着力点或需引起重视。
一是要着眼于增强中国政治学的知识阐释力。知识阐释力决定知识的生命力和传播
力。政治学说史和政治思想史中的不少重要概念和经典理论,即便时至今日却仍颇具阐释
力。阐释力不足也是导致中国政治学知识生产中 “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一大因
素。在中国政治学知识生产中,有两种现象或倾向值得我们注意。一种是将所谓的西方政
治学知识理论奉为圭臬,不遗余力将其简单 “拿来”教条阐释中国政治,如套用西方的
治理理论来阐释当今中国的国家治理。另一种则是用本土色彩浓重的政治学知识本位主义
地去理解认识国际政治,这种经验式的观察与比对,实际上陷入了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理
论预设,结果自然难免就会出现认知偏差。这两种现象,很大程度上都是政治学知识生产
中阐释力不足的表现,究其根源主要就在于在政治学知识生产中割裂了理论与实际的联
系,忽略了经验与事实的融通。因此,中国政治学的知识生产如何兼顾审视 “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既讲好中国故事,又准确理解外部世界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是要着力于提升中国政治学的知识贡献力。知识贡献力决定知识生产的价值。政治
学知识生产的主要依托是政治学学术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智力成果能否融汇进人类社会的
政治知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政治学知识本身的贡献力。政治学知识生产的贡献
力主要体现在概念的供给 、理论的构建、学说的创立以及学术思想的传播等方面所产生
〔 9〕
的实际贡献,以及在政治发展中对善政良治的助益和推动。中国政治学的知识生产宜着眼
于提升知识生产的贡献力。在政治学研究的国际化层面,中国政治学的知识生产本身就是
3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