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5 - 《党政研究》2021年第1期
P. 85

1. 政治学知识生产中的概念及其供给
                  概念在知识生产中具有重要和基础性地位,不论是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还是政治科
             学的研究都必须重视概念。海伍德就曾指出: “概念对政治学的学人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进行思考、批评、辩论、解释和分析的 ‘工具’。” 概念还是理解政治的
                                                                                  〔 11〕
             “关键词”,如国内外政治学界一些颇具影响力的论著,如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政治学核心概念》 《政治哲学关键词》 《理解中国政治:关键词的方法》等,都是以
             “概念”形式来系统呈现政治学知识的佳作。政治学知识生产离不开政治学概念的有效供
             给和建构,“政治概念的建构对于政治知识的增长、政治实践的创新和国际学术对话都具
             有重要意义” 。由于受政治议程的影响,中国政治学知识生产中的很大一部分概念最先
                           〔 12〕
             都是由中国共产党提出来的 (如国家治理)。 但与政治学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国外的政治
                                                          ① 〔 13〕
             学概念相比,中国政治学在 “概念”上仍存在着供给不足、原创性概念缺失等问题。当
             下中国政治学知识生产中最紧迫的任务,莫过于提炼和供给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和关
             键核心概念,这些概念的阐释力、传播力和贡献力,都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政治学的知识生
             产和话语体系构建。
                  小概念有大学问。政治学知识生产中的许多概念看似简单但实则复杂,而要从纷繁复
             杂的政治实践中提炼并明晰界定概念并非易事。但凡一个好的概念,不但具有通识性而且
             还是可通约的,同时也极具时空穿透力。所谓通识,指的是概念的提炼源于社会政治生活
             与政治实践,作为专业术语虽高于生活但却能面向公众可用知识形塑常识、引领常识、规
             范常识。通约则是指,概念不仅能在本学科领域内产生知识共识,还能引起邻近学科的学
             术共鸣,“是可交流的、可传播的、可意会的” 。政治学知识生产中那些既通识又可通
                                                               〔 14〕
             约的概念,往往更有助于推动政治学的知识创新,甚至还能对推动政治发展产生直接助益。
                  有影响力的知识话语权有赖于有效的知识概念供给。政治学知识中的概念可谓林林总
             总,但那些至今仍颇具影响力的经典概念,归根结底都极具解释力,因此阐释有力可谓概
             念供给的首要原则。如亨廷顿对 “制度”的界定就极具阐释力,亨廷顿指出,“制度就是
             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 概念单有阐释力还不足以产生话语权,
                                                               〔 15〕
             对概念的定义权直接决定着政治学知识的话语权。如有学者就指出,“在知识生产领域,
             对概念的定义权十分重要,谁有定义权,谁就占主导地位” 。政治学知识生产中昙花一
                                                                           〔 16〕
             现的新概念,究其原因都是未能对中国实践、中国问题和中国政治进行合理且有效的解
             释。这也说明,除阐释有力和 “定义先占”外,“有效性”实际上也是概念创制的内在要
             求和基本通则,即概念需确保 “它宣称它们度衡了被认为要度衡的东西”。
                                                                                           〔 17〕
                  2. 政治学知识生产中的理论及其建构
                  理论是知识的核心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构建体现着政治学知识生产的整体水平。其
             中,基础理论、原创性理论和重大理论的构建,更是直接关乎中国政治学知识话语权的核
             心竞争力。然而在政治学知识生产中最需要但却最困难的恰恰是建构理论。在中国政治学
             的恢复和发展进程中,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理论建构现象。一是从学术上看,学界从译介美
             国、苏联等国外政治学理论起步,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立场、观点和
             方法,结合中国政治实践不断开展理论创新。或者说,“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汲取当
             今世界政治学领域可为我们采用的理论,在伟大的时代的基础上创造一门能在世界上名列


                 ① 谈火生等在分析改革开放 40年中国政治学 17个重要概念变迁后发现,这些概念中有 2 / 3 都不是由学界而是由
                    我们党首先提出来的。即使是由学界首先提出来的概念 (如 “协商民主”),相当一部分的研究成果也是出于实
                    务部门的政策研究室。
                                                                                                       5 ·  ·
                                                                                                      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