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党政研究》2020年第6期
P. 24

监督权分离的功能性分权。 但是,实践中的权力制约机制很不完善,有时甚至讳莫如
                                          〔 21〕
             深。三是制约与监督需要均衡,但相关制度结构不合理。制约与监督具有不同的权力关系
             和控权功能,唯有建立并完善 “制约—监督”均衡的制度,才能有效提高预防和惩治腐
             败的水平。然而,我国的 “强监督—弱制约”模式使制约制度的功能被削弱,监督制度
             的固有缺陷被放大。 四是重视对一把手的监督,但一把手腐败仍然高发。因为缺乏有效
                                  〔 22〕
             的分权和制约监督机制,集中于党委和政府的公共权力,最后又集中于党政一把手。特别
             是在选人用人、公共投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表现尤为严重。五是已高度重视廉政教
             育,但灰色腐败却依然盛行。党的思想政治和廉政教育一轮一轮地开展,但腐败现象还是
             广泛存在。特别是,灰色腐败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甚至是集团性的现象。六是官方反腐成
             本很高,但社会力量却没有充分发挥。在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
             过程中,权力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成本很高,道德对权力的自我约束成效不彰,而权利对权
             力的监督作用有待加强。
                  第三,这些短板是否可用技术手段解决?在实践中,技术治理存在两种不同的指向:
             一是公共治理方式的技术化,如项目制、清单制等;二是科学技术在公共治理中的运用,
             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显然,智慧纪检监察是指第二种意义上的技术治理。目前,人们对
             技术治理的心态较为复杂,从最初欢呼拥戴到理性冷静反思,当下则处在反思与拥抱之间
             徘徊。技术治理可能会引发专家权力过大导致极权、整体性治理危机以及反治理等风
             险 ,但是在 “数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下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
                〔 23〕
                                                                              〔 24〕
             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对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廉政治理短板,依然很有价值,
             比如:借助于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平台,可以把包括纪委 (监委)、公安、法院、检察
             院、审计、税务等公共部门的数据打通,再加上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等外部主体的信息反
             馈,形成廉政治理的统一平台,从而增强多元主体监督的合力;借助于各业务运用模块,
             不仅可以调整优化纪检监察业务的工作流程,而且可以通过对公共部门及公职人员决策权
             和执行权的清单式梳理,防范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从而实现制约与监督的相
             对平衡;借助于系统集成的全领域、全天候、全业务、全要素、全功能、全流程体系,无
             论是一把手还是普通公职人员的权力行使过程,都将留痕并经历大数据的分析比对,从而
             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借助于智慧纪检监察的党风政风和宣传教育等业务模块,
             推动公共部门的文化重塑和自我教育,从而实现清廉文化对公职人员行为的深刻影响;借
             助于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不仅可以提供海量的反腐信息,而且因为其自发、便捷、与群
             众利益密切相关等优势,节约廉政治理的成本,并提高反腐的精准性,从而助力全面从严
             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当然,智慧纪检监察并不能解决我国廉政治理面临的所有问题。正
             因为如此,才会带来治理与技术之间的张力。
                  第四,治理与技术之间的张力何以平衡?在信息社会,数据和信息不但成为社会关系
             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并已成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不但是公共治理的基础,且已经
             成为公共治理本身 。然而,技术和治理具有内在张力和冲突。技术强调一致性和标准
                                 〔 25〕
             化原则,追求效率,推崇技术专家治国。治理强调的是多元主体协商共议,追求多样性,
             推崇的是多数人共同参与。 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过程中,需要发展超
                                         〔 26〕
             越技术的治理,并平衡好如下几个关系:其一,公民权利和技术监督。智慧纪检监察是公
             民权利和技术监督反复互动、试错与调试出来的成果。民主参与是智慧治理的源泉。只有
             让民众广泛参与到权力监督当中来,并促使公共部门与民众的协同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廉
             政的 “善治”。技术监督是智慧治理的工具。利用技术手段对公权力进行制约监督,既要
             合理引导民众的有序参与,但同时也要保障公职人员的正当权益。其二,政治安全和技术
                                                                                                       3 ·  ·
                                                                                                      2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