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党政研究》2020年第5期
P. 23

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成功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特
             殊历史条件下经受住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考验,这种模式也推广到战后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
             路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世界社
             会主义体系形成。这一时期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即被压迫民族解放时代,帝国主义
             的世界统治濒于瓦解,被压迫民族既要开辟解放之路,又要探索解放后的建设之路,社会
             主义成为被压迫民族的希望之光。战争与革命世情以及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情决定这一时
             期理论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科学社会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在本国范围内建设、巩固和发
             展社会主义。一些国家的共产党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国情相结合,成功开创不同于
             苏联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成功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一批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一个强大
             的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为战后世界和平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实现了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飞跃。二战后的新生社会主义国家有两种类型,一种主要靠苏联
             帮助建立的,一种以中国为代表主要靠自身革命成功建立的。斯大林逝世之后,包括苏联
             在内的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曾经进行过改革探索,然而前一种社会主义国家在苏东剧变
             中都垮掉了,后一种社会主义国家却基本都坚持住了。其中深刻原因是,前一种采取简单
             对待和照搬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做法,使得社会主义教条化、模式化,背离了社会主
             义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而后一种社会主义国家扎根于本国大地,独立自主地发展社会主
             义。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党际平等等重要思想,打破了
             苏联模式的一元化,独立自主地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二)社会主义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新飞跃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第四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潮流兴起,实现传统模式向
             现代体制的转变,这一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资本主义迎
             来了空前高速、相对稳定的发展,新科技革命促成了生产力质的飞跃,综合国力竞争加
             剧,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照搬过于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而出现种种问题,一股社会主义改革
             潮流开始兴起。和平与发展的世情变化以及社会主义改革潮流决定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符合时代新特点和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和新体制。因为苏联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是有严重弊病的社会主义,是背离科学社会主义,长期改革不力或改
             向,这种带有严重弊病的社会主义终究被人民所抛弃。20 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但在中国,以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成功开启改
             革开放新征程,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0 年多来,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
             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习近平又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可以说,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正在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实践载体,正在开辟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发
             展的崭新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与实践上都全面超越了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也代表社会
             主义从整体上已经走过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模式阶段,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的新飞
             跃。首先,苏联模式应对的是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与马恩论述的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
             展基础之上的发达社会主义不同,而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更需要继续完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纠正苏联模式背离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本质的做法,实现社会
             主义价值目标与实现方式相统一。其次,苏联模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等方面
             都存在严重弊端,必须进行重大改革,而不能只在原有高度集中的体制基础上修修补补。
             正如邓小平所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它不是细枝末节的改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正是顺乎时代和世情变化实现对苏联模式反思与改革,纠正其对科学社会主义教条式
                  2 ·  ·
                 2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