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党政研究》2020年第2期
P. 78
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对象、内容、方式等做出明确的界定,使政协的监督有明确的范围与
边界。超越边界就会使民主监督变态,因而影响到整个政治体系的稳定,甚至导致整个政
治体系的变态。 二是要创新政协民主监督的形式,加强政协对社会重点、热点问题的专
〔 15〕
项监督,探索政协民主监督与社会组织监督的结合,同时,政协组织可以自定监督视察的
方式,发现监督对象的问题,使民主监督更加深入与全面。三是中国共产党应当自觉接受
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完善与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民主监督的职能。
(三)发挥人民政协平台作用,扩大国家治理的公共参与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元主体性决定了国家治理需要构建公民政治参与的平台机制,政
府的作用是有限的,需要更多公众参与到国家治理之中,公民与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的
合法权利需要得到保障,如此才能形成多元化的治理局面。当前,“由于缺乏公共生活的
广泛实践,造成了很多国民关于社会生活知识和素养的匮乏” ,这直接导致公民政治参
〔 16〕
与能力的欠缺,同时,社会组织与党和政府组织的联系程度也十分有限。“组织政治参与
扩大的首要制度保证就是政党及政党体系” ,新型政党制度正是这样的政党体系,人民
〔 17〕
政协则正是这个推动公众政治参与深化发展的平台机制,能够引导公众政治参与走向有序
化方向。
建立人民政协的听证制度,保证公民参与公共决策过程的实现。凡是公共政策的决策
与制定,都要通过公民听证会来了解民众的利益诉求,政协委员在明确民众诉求的前提下
提交提案与开展协商。人民政协不仅仅应该服务于党员干部、政协委员,还应该要向社会
公众提供服务,人民政协应当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公民可以有序向人民政协表
达自己的主张与意见,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的建议,这既能够提升公民政治素养与政
治参与水平,又能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思路与打牢群众基础。
加强人民政协与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社会
组织相比公民个体更具优势,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与组成部分。人民政协作为一个非国
家权力机关的机构,由来自于社会各个界别的代表组成,因此也能够更容易与各个领域的
社会组织建立起良性互动与合作关系。对此,人民政协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推进不同领域
的社会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将其吸纳到国家政治参与之中,为社会组织与党和政府组织构
建联系平台。总的来说,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离不开公民与社会组织的参与,而人民政
协则是发挥公民与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平台,要通过创新人民政协工作的方式方
法,为国家治理扩大公众参与度。
(四)加强国家治理中制度机制的运用,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
制度在国家治理中具有基础性与决定性的作用,“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而制度往往需要通过制度机
〔 18〕
制来发挥作用,国家治理制度化的实现离不开制度机制的存在,国家治理中制度机制的运
用更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加强制度机制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能够保证治
理系统按照既定目标开展治理,并且能够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对原定措施进行一定的调
整。另外,制度化治理还要求保证国家治理中公共权力的规范运行,避免权力主体失范行
为的出现,防止国家治理的人民性立场产生偏差。因此,在国家治理过程中,还需要对公
共权力与既定制度机制的运行进行监督,规范治理过程,监督治理效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 “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
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则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 “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
〔 19〕
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权力运行制约机制以及反腐败
〔 20〕
体制机制。而新型政党制度中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职能作为中国特色的政党监督制度,
7 ·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