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党政研究》2020年第2期
P. 73
模式的制度效能与目标同样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新型政党制度不仅能够保证人民
当家作主得以实现,将党的领导与政治协商相结合,更能够保证国家权力的稳定性与政治
理性的最大实现,从而有助于实现国家政治的民主化与高效化。
一、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的逻辑契合
(一)价值目标导向性的契合
从价值目标来看,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都契合于对社会公平正义与
公共利益的追求,价值目标的契合源自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毛泽东在 《为人民服
务》中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 4〕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都在于服务人民,都在于实现社会
公平正义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新型政党制度产生逻辑来看,其原本就包含了
包容公正平等与追求公共利益的要素,中国共产党向来主张求同存异,尊重各民主党派与
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建议与意见,主张不同利益群体通过协商、讨论等方式参与到公共事务
之中,以实现整体利益为前提,通过协商民主以实现全体范围内的公共利益。由此可知,
新型政党制度从其产生时起,其所追求的便是社会整体的公平正义与公共利益。与此同
时,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必然要实现国家治理的公平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
保障公共利益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基础,也是应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诸多矛
盾与难题的首要前提。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公平公正要求契合于新型政党制度平
等包容的内在特质,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寻求最大公约数,保障全社会最大范围公共利益的
实现,要实现国家治理的公平正义与现代化离不开新型政党制度的推动作用。
(二)理念实践一致性的契合
从理念实践来看,新型政党制度的公共理性要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序化要求相契
合。一方面,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与制度要求,其本质是
一种协商式民主,而在多元化社会结构的现实背景下,要促进政治协商合作的实现,公共
理性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也是公民参与现代政治活动的重要素养。新型政党制
度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创造,它的一个主要特点与优点就是致力于在政治活动过程中充分
发挥公共理性的作用,以公共理性作为决策的标杆。也就是说,政策之所以被采纳,不是
因为政策与决策者自身利益的相关性,而是因为对该政策的理性认可。因而新型政党制度
的发展要求强大的包容性与吸纳度,能够博采众长,广泛听取中国社会不同群体的不同意
见,进而形成较强的社会合力与凝聚力。
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实现国家治理有序化,有序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处理好活力与有序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
活力必须是有序活动的。” 可见,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不可能是杂乱无章、各行其是的,而
〔 5〕
是充满活力且和谐有序的,同时新型政党制度则是以公共理性为依据开展各项决策。由此
可见,新型政党制度满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序化要求,新型政党制度的公共理性能够
协调充满活力与有序的关系,能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因
此,新型政党制度的公共理性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序性要求相契合,公共理性也是新型
政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基础。
(三)构成要素共生性的契合
所谓共生性的契合,是指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于相同的发展环境,在
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来看,其本身就包含了
对政党制度现代化的要求,同时,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发展也离不开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2 ·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