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 - 《党政研究》2020年第2期
P. 68
是推进全球人权治理的基础。凡属国家主权得不到尊重、外来势力可以为所欲为的国家和
地区,其人权必将遭到践踏、人权保障必定形同虚设。国际人权话语体系是对既往人类命
运遭遇反思的结果,又是在各国的共商、共建和共享中建构的,因而新时代国际人权话语
体系终将打破传统的、以西方人权话语为中心的世界旧格局,形成与全球化治理、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权相适应的人权国际新秩序。国际人权治理的行为准则是国际规范体
系,以 《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法原则、制度和规则,包括人权条约和习惯在内的
国际规范,都是国际行为主体必须严格遵守的行为准则。2018 年 3 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
第 37 届会议,通过了由中国政府提出的 “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的决议。会议采纳
了 “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
重要的中国主张 。当下国际人权事业发展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国际人权治理的发展
〔 9〕
前景就是正在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社会的利益共同体,更为重
要的是义务和责任的共同体。中国作为一个为世界和平发展事业负责任的大国,应当在促
进本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同时,成为国际人权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促使人类命
运共同体成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人权保障事业没有最好,只有更
好,它需要世界各国不遗余力地为它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方案”为国际人权治理
勾画了清晰的发展愿景,已成为国际人权治理变革的根本遵循,也为应对全球治理危机提
供了方向指引。
三、提升中国话语权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一)构建遵从国际法准则的中国话语权。中国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当了抗
击法西斯侵略的 “四大主力军”之一,与中国战时角色相配的国际地位也有了相应的提
升。这主要体现在中国抓住了历史机遇,参与了 “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核心 “联合国”
的创建。在联合国设立的权威机构 “安全理事会”当中,中国获得了 “安理会常任理事
国”的特殊权力,是在五个常任理事国当中,唯一的非欧美国家和唯一的欠发达国家,这
是世界秩序发生重大新变化的一个历史指证。中国致力于维护 《联合国宪章》的权威,
始终把联合国视为全球多边主义事业的坚实基础,始终反对和谴责那些违背 《联合国宪
章》宗旨和原则的霸道行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上升,绝大多数国家
都想知道中国政府对国际秩序的看法和立场。其实中国政府和人民追求的国际秩序,既不
是西方全球化的 “中心—边缘”秩序,也不是过去中华帝国的 “朝贡体系”,就如同 “一
带一路”所强调的 “去中心” “非极化”那样,毫不追求 “霸权地位”,努力走出一条
“强而不霸”“和而不同”的共同发展道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 “中心—边缘”
秩序,在本质上就是固守西方发达国家 “处于世界中心”,提供原材料和生产初级产品的
发展中国家,统统属于 “依附于中心”的外围国家的观念 。这是一种极为蛮横霸道的、
〔 10〕
唯我独尊的做法,没有半点遵从国际法准则可言。中国即使今后强大起来了也绝不称霸,
决不以邻为壑、损人利己,永远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中国 5000 年文明发展史上,从来就
没有 “强权称霸”的传统。为此,习近平在 2015 年美国西雅图会议上发表的演讲中指出:
“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但
这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与时俱进、改革完善。” 中国推动国际关系
〔 11〕
从 “单边主义”走向 “多极化”,由 “丛林法则”走向 “法治化”,促进国际关系由 “强
权政治”逐渐走向 “民主化”,努力为解决全球 “治理赤字” “和平赤字” “信任赤字”
“发展赤字”做出中国特有的贡献。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权。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是对传统国际法中
7 ·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