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党政研究》2020年第2期
P. 66
中国所走的发展道路同西方国家所走的发展道路,从路径上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两者
最大的差别,就出在发展路径的 “第三个环节”上,即中国由共产党的领导来整合社会
利益,没有任何其他政治力量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因而能够最终实现完全不同于 “资本
主体性”的 “人民主体性”。因此,在中国这样一个 “人口多、底子薄、科学技术不发
达”的发展中国家,构建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以 “集体主义”“人民主体”为核
心的国家话语体系势在必行。这就如同建设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样,构建适
合于中国国情的话语体系,既没有现成可资借鉴的经验,又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话语权理
论,需要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构建新理论、提炼新观点,打造具有中国
特色和国际视野的中国话语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评判尺度和评价体系。这样的
话语体系既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理论支撑,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
“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世界正处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到处充满着不确定
性、不稳定性因素和矛盾,在这种复杂多变的世界情势下,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中国话语体
系,确实有利于世界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中国需要建设坚定中国道路话语权。建设以 “中国道路”为基础的中国话语
权,是当下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政府和学术理论界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使
命。中国当下的话语声音在世界上仍然很弱,无论是政治话语抑或是学术话语,在唱响
“中国声音”和表达 “中国道路”方面,都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与大国形象不相称。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 7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基于党的建设、政治制度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
为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得到坚持和发展提供了深刻启迪。不懂得和不理解 “中国道
路”是什么,不懂得和不理解 “中国为什么要 ‘坚持党的领导’”,就无法有效地构建中
国的国际话语体系,更无法谈论如何推进中国话语创新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地位。从构建
话语体系的政治视角看,中国话语应当旗帜鲜明地体现和突出 “党的领导”,因为共产党
是 “中国道路”“中国现代化”的发动者和引领者,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 “中国道
路”“中国现代化”,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就会成为无稽之谈。习近平指出:“我国已经成功
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
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
播方方面面。” 有鉴于此,在推动中国话语体系构建和内容创新的同时,要着力提升中国
〔 5〕
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对外话语的创造力、公信力和感召力。再从构建话语体系的现实视
角看,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应当着眼于阐释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中国道路是中国
话语的载体、基础和依托,中国治理现代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色,即可以充分利用体制
内的所有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运作上体现党的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
调和法治保障。必须讲清楚中国所走的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到底有哪些本质区别,
在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是如何取得成功的,执政党是如何把现代化的一般规
律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现代化的特点、规律和逻辑是什么,还必须把中国共产
党作为国家执政党的正当性、有效性讲清楚,把执政党的特殊性、肩负的历史使命讲清
楚。所有这些,都是构成中国道路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中国道路话语体系的关
键要素。建设有利于坚定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生态诸方面话语的创新建设,而且包括涉及中国道路整体层面的话语创
新建设。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一旦构建成功并产生影响,必将对整个人类社会尤
其是不发达国家,产生和发挥极为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示范效应。
(三)中国需要建设新时代制度性话语权。正处在建设之中的新时代制度性话语权,
是一个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的语词概念,首次见之于 2015 年的十八届
5 ·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