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党政研究》2020年第2期
P. 70
“朋友圈”,可以说是党政并蓄、朝野相济、官民兼容,内涵和外延获得了全方位的空间
拓展。又譬如,在文化外交方面,中国已经在全球 150 多个国家建立了 500 多所 “孔子学
院”,不仅 “中国文化年” “中国文化月” “中国文化周”活动在多国成功举办,而且
“汉语热”也在世界多地蔚然成风。十九大认真总结十八大以来,把 “坚持和平发展道
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定为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略,呼吁 “各国人
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
洁美丽的世界” 。近年来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基础,广泛开展外交国际话
〔 13〕
语权构建活动,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以 “双边外交”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
络的基础构架;第二,奉行 “不结盟政策”赋予伙伴关系网络更大的灵活性;第三,实
施 “多边外交”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第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权。
〔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话语形式,不仅表达了执政党的人民情怀,也充分表达了促进同世
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增进各国人民福祉的良好愿望,因而能够满足世界各国人民最基
本、最普遍的利益诉求,中国的大国外交让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制度国家的人们,
真实地感受到了 “中国主张”“中国方案”的 “人民性”“普惠性”和 “实在性”。任何
一种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完善,都不是简单的一种语言的表达和彰显,而是一种话语主体形
象充分展示的结果。中国新时代大国外交国际话语权形成的背后,是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综合国力”和 “文化软实力”作支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恢宏的叙事话语权,其底
气同样来源于中国雄厚的国力,包括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和军事实力在内
的综合国力。
(四)构建推动 “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国际话语权。“一带一路”是 “丝绸之路经
济带”和 “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一个不限于沿线 65 个国家包容互惠的积极
倡议,是借用历史符号推进当代全球治理的革新举措,更是一个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
“全球性公共产品”。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具有足够力量来倡议、推
动抑或建设新的区域秩序,但是中国无意把激进的变革引入现存的国际秩序。中国需要运
用现存国际秩序这个与其他国家互动的平台,继续在现存国际秩序内部发挥积极作用,而
且要尽快找到回应美国国际秩序定义权的有效方式,搭建好有利于表达自己的国际秩序话
语的平台。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在国际社会长期坚持 “开放、绿色、廉洁”的
理念,有利于按照 “国际准则”、“市场规则”和 “商业原则”,确保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
合作有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带一路”作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共赢的公共性产
品,尽管 “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是它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和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
却是属于世界的。“一带一路”倡议与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
是一致的。2017 年 9 月第 71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 “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决
议,“一带一路”的 “共商、共建、共享”三原则正式载入了联合国国际法律性文件。从
国际法的视角看,中国必须依据国际法准则的要求,按照共建共享原则让更多的沿线国家
抑或相关机构参与共同规则构建和建设活动。从国际条约的视角看,中国已经与 69 个国
家、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共与沿线国家签署了 68 项司法协助条约等国际条约,共
签署了 52 项避免双重征税协定,28 项双边银行监管谅解备忘录,56 项双边投资保护协
定,60 项双边民航协定等,为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实施提供了国际法的基础 。从
〔 15〕
法治环境的视角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治环境相当复杂,要构建一个能适用众多
国家的国际法体系还有待时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 “一带一路”
争端解决中心,各参与国按照自己承诺的统一规则办事,逐步提高 “一带一路”倡议实
施的法治化水平。从运作方式的视角看,中国设计了以 “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主体的
9 ·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