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党政研究2019年第5期
P. 36
组织中的 “变革、学习、创新成为应对环境变化的基础”,认为组织 “只有通过动态能力
的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与静态能力 (组织目标、价值观和信仰)核
〔 5〕
心要素相比,动态能力理论在资源基础观的基础上添加了环境变化维度,打破某个时间点
的竞争优势,关注动态的环境内如何保持组织长期的发展和竞争优势。关于动态能力观与
静态能力观的比较,如图 1 所示:
图 1 动态能力观与静态能力观的关系辨析
由此可见,“动态能力”一词是强调了组织为了应对外部环境变动而拥有的自身更新
的能力,适应环境动态性与一般能力动态调整是动态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前者自身能力
被改变的动力,后者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组织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组织形式和工作
方法。同时,也反映了组织在既定路径上和现有社会地位下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的能力。实
际上,这就将除政治组织力之外的管理组织力纳入组织能力提升的视域。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新时代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明确指出:“要深刻认识党
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
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
峻性。” 这个论述深刻反映了党面临执政环境的复杂性和执政本领的不足。然而,“实现
〔 6〕
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
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
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
为都是错误的”。 那么,党的建设如何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找到立足点,并焕发新的活力,
〔 7〕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从根本上说,新时代下的基层建设,如何不忘初心、坚持
宗旨,在继承党建有效模式基础上,既能符合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又能与时俱
进、改革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党的长
期执政。这是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下,围绕基层社会治
理与党建互动关系,对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工作方式、党员干部微观主体
作用等,进行深入的反思和调整。
兴起于战略管理领域的动态能力理论为研究组织力提升提供了新的视角。当今社会是
一个组织化的社会,市场机制几乎将所有领域纳入到一个共通的竞争环境中,这是任何组
织不得不承认并面对的客观事实,政党组织也不例外。党的十九大提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基层社会是最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最快,民众诉求和利益
纷争是最多的。仅靠党组织内部资源优势是不够的,还需要拥有特殊的能力来更好地整合
利用内外部资源。所谓资源指的是党组织拥有和控制的一组可用因素,由党组织通过广泛
6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