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党政研究2019年第4期
P. 79
四、走出基层民主困境的路径选择
基层民主是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改革开放 40 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和成果。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积极克服基层民主治理面临的
挑战,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从总体上讲,需要重视观念转变与制度规范相结合,顶
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存量挖掘与增量发展相结合。具体的制度、政策和措施,则需
因时因地因势而宜。
1. 要正确处理好民主建设与发展的关系,为基层民主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马克思
主义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因素是起
着决定性作用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在,我们要继续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以取得更深厚的
经济基础。同时,“需要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
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以政治建设保证经济发展
〔 24〕
成就。基层民主治理的前提和基础,要根据新时代的实际,积极推动脱贫攻坚,积极推动
乡村振兴战略,合理规范基层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在发展中推进民主,通过基层民主保
障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由于我国单一制的结构特征,基层民主的发展又需要得到中央及各层级政权机
构的授权和支持。缺乏权力与社会资源的支撑,基层民主的民主空间是极为有限的。基层
民主与国家民主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张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从整体
和长远来看,需要及时给予基层民主必要的支持、宽容和空间,“在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
特别是改革遇到巨大阻力的时候,中央高层必须果断地出台改革措施,才能振奋底层公众
的信心,让人们重新看到改革的希望,积极地投身于新的改革之中。” 基层民主发展到一
〔 25〕
定阶段,就需要更高层级民主制度的实践创新,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整体的发展与稳定。
2. 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不断巩固和深化基层民主建设,推进基层民主
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制度化是指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
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已经有
〔 26〕
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案例,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适时将一些在实践过程中被证明效果比较
好、容易被基层群众接受的做法制度化、程序化,即不断完善基层的创新性做法,将成熟
的做法上升为经验,使成熟的经验上升为政策,使成熟的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使基层民
主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最终在基层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
度体系。 要实现制度化发展,就需要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结合起来。一方面是在不断
〔 27〕
创新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避免 “单兵突进”,注重整体推进,强调基层民主政治建
设各部门的衔接与整合。 另一方面,鼓励和激发基层创新的活力,用不断发展的增量发
〔 28〕
展,巩固基层民主的成果,防止基层民主 “刹车”和 “倒车”。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选
择适当切入点,在破除弊端、克服困难方面实现新进展。例如 “基层自治组织和党内基层
组织开展的竞争性选举,是否升级到地方党委政府进行试点,基层人大的自主参选现象,
是否应该得到认可和吸纳等,这些都需要顶层的制度设计加以引导”。
〔 29〕
3.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扩大参与渠道,为基层民主持续性发展创造最根本
的动力机制。基层民主说到底是基层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维护自身权益,促进共同发
展,实现自我管理的民主形式。基层广大人民群众是基层民主建设中的利益主体、参与主
体和建设主体。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切实的民主参与实践,在基层形
成浓厚的公民意识、公益精神、民主理念等基本的民主价值观,最终构建一个良性参与的
基层民主治理模式。除此之外,还应在行政权和自治权之间构建一种协作互补的关系,从
而自下而上地激发公民自觉参与的力量,实现从 “层层传导压力”到 “层层激发动力”
转变。这就要求政府畅通参政渠道,创新参政方式,既能制约行政权力的膨胀,又充分发
挥公民的参与,使基层民主逐渐内化成为一种信念,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
9 ·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