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党政研究2019年第3期
P. 38
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 由此可见,知识分子在推动中国
〔 3〕
近代历史前进的过程中起着先锋作用。本文拟从广义的角度入手,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知识分子 “自由观”的转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来深入剖析五四新文化运动所产
生的深远影响。
一、知识分子 “自由观”的转变
(一)自由主义的源头
“自由”一词,古已有之,回溯历史,“自由主义”在西方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
希腊时期。当时的思想先贤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提到过与自由相关的内
容。苏格拉底主张 “拿人自己的自我意识,拿每一个人的思维的普遍意识来代替神谕” 。
〔 4〕
亚里士多德指出:“就像我们所说的 ‘自由’人是指为了自身的目的、而不是为了他人而
存在的人一样,我们唯独把这种追求第一原因的科学称为 ‘自由科学’,因为只有这种科
学是为了自身而存在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经过古罗马时期,再到欧洲封建制度的建
〔 5〕
立,一直发展到近代,逐渐形成一种 “自由主义”的思潮。
对于 “自由主义”的定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在霍布豪斯看来,“自由主义
最初是作为一种批判出现的,有时甚至作为一种破坏性的、革命性的批判” 。格雷在
〔 6〕
《自由主义》一书中标示出这一思想传统的 4 个特征:个体主义的、平等主义的、普同主
〔 7〕
义的、社会向善论的。 除此之外,李强在 《自由主义》一书中指出,“自由主义在其 300
多年的发展中逐步获得了四方面的内涵:政治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和
哲学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发展从它最初出现时起,就没有将自己的视觉局限于具体的政
治经济、社会问题,而是试图发展出一套关于个人、国家、社会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构
成哲学自由主义的基本内涵” 。他们虽有不同,但大都包括了经济自由、个性自由、社
〔 8〕
会自由、政治自由等内容,本文主要论述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两个方面。
(二)“个人自由观”的转变
1.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 “个人自由观”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对于个人自由的问题,更多是受到传统观念和一些西方思想的
影响。自从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危
亡,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在不断地反省和融合之后,中国的 “自由主义”逐
渐形成系统。严复,便是这一过程的重要人物。
从 1895 年开始,严复先后发表了 《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等文章,主张变法
维新、用武力反抗外来的侵略,再到后来的 《救亡决论》,这成为严复宣传西方的自由主
义思潮的开端。严复认为,“惟天生民,各具禀赋,得自由者乃为全受” 。可以看到,近
〔 9〕
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之前,大多处于时代需求和个人自由发展的矛盾之中,一方
面,他们开始接受西方的自由观,发扬个性。但另一方面,又受到中国传统自由观念的约
束,有所界限。中国传统的自由观念虽然不系统,但其发展历史,尤为深远。早在春秋战
国时期便出现了一系列与自由有关的概念,《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
人无名。” 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些都体现了对于自由
〔 11〕
〔 10〕
和内心解放的追求。明末清初西方自由观念传入中国,此刻的自由主义思想可以说是一种
从外部至内部的 “被约束的自由观”。这种观念,在严复之前的龚自珍也曾提到过,他说
“第一欲言者,古来难言明,姑将谲言之,未言声又吞,东云露一鳞,西云露一爪,况凡
所云云,又麟爪之余。” 想说不敢说,敢说的,又仅仅是想说的冰山一角,这种被外部
〔 12〕
约束但依然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感,被其表达得生动而又深刻。同样的意思,后来的梁启超
8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