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党政研究2019年第3期
P. 34
理文化。如 2010 年 5 月 12 日,我国第二个 “防灾减灾日”的主题就是 “减灾从社区做
起”。
在学校层面,重点推进应急知识进教材、进课堂,使公共安全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各
个环节,并通过设立 “ 3 月中小学安全教育周”“ 6 月安全宣传月”等开展公共安全主题
宣传活动,大力培育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
在社会公众层面,从不同维度,以不同形式强化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自救互救意
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对公众开展应急科普教育和宣传工作。
如发放 《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公众防灾避险手册》等应急出版物。如 2011 年 5 月
12 日,我国第三个 “防灾减灾日”的主题就是 “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3.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灾害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对科学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近 10 年来,科技与应急管理相结合,
在提高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的基本能力和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政策和社会
需求的双向驱动下,全国各省市积极建构应急科技支撑体系,如 2008 年,广东省科学技
术厅联合广东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成立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并陆续
在各科研院校成立相关子中心,截至 2015 年,该研究中心下属共有 25 个子中心致力于防
灾减灾、自然灾害、社会安全等方面的研究。 2014 年,郭翔等通过对国内 30 个省区市
〔 17〕
的应急科技支撑能力的评估,发现广东、江苏、北京三个城市靠前,湖北、四川等地应急
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也较为突出。 健全应急科技支撑体系为我国应急管理平台建设提供了
〔 18〕
技术保障,随着新兴治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还将 “大数据”“互联网 +”引入应
急平台体系中,推动平台之间互联互通、数据交换、系统对接、信息资源共享,使其在灾
害应急预防、救援、重建的每个阶段都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了应急管理效率、节省了应急
成本、减少了灾害损失。 目前,我国已构建了多类型多层次的平台体系,并在对汶川地
〔 19〕
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害应急实践的经验总结基础上,相继成立了国家应急广播
中心平台 ( 2013 年)、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平台 ( 2015 年),建立了网络舆情和各类突
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近年来对处置灾害类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4. 大力培育扶持应急产业,应急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一方面,灾害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各种专业设备、工具、物资等,势必促进应急
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应急产业具有较强的备用性、专业性、公益性特征,因
此,在应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阶段需要政府制定必要的政策来扶持和适当引导。2011 年
国家发改委颁布的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 2011 年本)》中明确将 “公共安全与应急
产品”列入鼓励类产业,随后 2012 年工信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 《关
于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 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出台 《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
的意见》,这些政策有效回应了我国应急管理实践对应急产业的迫切需求。在社会层面,
各类应急产业协会、社会团体和非营利性组织相继成立,将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联
结,使应急产业上下游的资源得到协调整合,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是 “应急救援产业技术
创新战略联盟”。作为应急领域中唯一的国家级联盟,该联盟致力于创新应急技术、推动
产业发展、保障公共安全,并实现科研领域、产业领域和商业领域十大平台功能的构
建。 在应急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对于一些投入巨大、技术和知识密集、风险较高的大型
〔 20〕
应急产业项目,一般直接由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完成。目前,国家已在广东东
莞、上海徐汇区、四川绵阳市等地建成多个应急产业聚集区,年产值达 4000 亿元。 应急
〔 21〕
产业园区的逐步壮大和发展,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企业集中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规模效
应,促进了我国应急科学和应急技术的发展革新。
4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