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党政研究2019年第3期
P. 33

有、从有到更有用的以提升质量为目标的阶段。
                  再次,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方面的进展。从 “非典”至汶川地震发生的五年间,我国
             初步建立起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
             制,汶川地震后在推进应急管理体制完善方面,重点是进行不同参与主体的职能界定、职
             能整合,条块关系协调。在基层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方面,通过认真处理 “高位介入”与
             “属地管理”的关系,我国属地政府的责任意识和行动能力得到有效激发 ,应急管理重
                                                                                          〔 13〕
             心下移成效显著,如在 2013 年芦山地震中,国家与地方层面均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
             但在应急响应组织网络中,中央政府适度 “退后”,由 “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扮演主
             要角色,负责抢险救援事宜,有效提高了应急管理效率。横向上重点解决职责碎片化的问
             题,加大职责整合,一些地方率先探索建立应急管理大部门,如深圳市设立具有 “大应
             急”性质功能的 “深圳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通过学术界和实务部门长期的探索和呼
             吁,2018 年 3 月,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职责基础
             上整合多个部门的职责成立应急管理部,目前,地方各级政府也在组建相应的应急管理专
             门机构,这是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重大突破和成果。政府应急管理职能机构的设
             立有助于解决应急管理职能的碎片化问题,并为应急管理体制的进一步优化夯实了基础,
             以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区域、多个层级的应急管理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而防灾、减
             灾、救灾应急成本进一步减少,体现出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这也标志着我国开始迈入
             现代国家应急治理的新阶段。
                                            〔 14〕
                  最后,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方面的进展。在汶川地震前,我国就已提出并基本建立了统
             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受传统行政体制影响,我国应
             急管理在纵向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情况较好,但在横向跨行政区域、跨政府部门方面
             问题相对突出,联动和协调机制不畅,难以满足应对那些综合性、复合型突发事件的需
             要,这成为汶川地震后完善机制的重点内容。2008 年 8 月,广东与香港签署 《粤港应急
             管理合作协议》,同年 12 月广东又与澳门签署 《粤澳应急管理合作协议》,标志着粤港、
             粤澳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2009 年 9 月,在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的
             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由广东省发起倡议,泛珠三角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
             南、四川、贵州、云南 9 省 (区)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全国首个省级区域性的应急管理
             联动机制,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应急管理区域合作积累了经验。此外,首都北京地区、长三
             角区域、晋冀蒙六城市、陕晋蒙豫四省区等地的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建设也取得一定的成
             效。 与此同时,我国还针对危机监测预警机制、调查评估机制以及问责追究机制等薄弱
                 〔 15〕
             环节进行了重点建设,不断落实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指导方针,牢牢
             把握应对灾害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2. 灾害应急管理重心向基层延伸,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成效显著
                  基层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直接关系国家应急管理工作的质量。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
             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
             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在经历汶川地震以后,党和政府认真总结经
                                                          〔 16〕
             验教训,加大建立并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基层应急管理量大面广,涉及广大社区、企
             事业单位和个体公众。
                  在社区层面,主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类媒介,向社区居民加强应急
             知识的科普和宣传;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应急演练等方式实施应急培训,进一步提
             高社区居民对灾害应急工作的理解和实战水平;依托社区应急宣传教育活动室、文化站以
             及宣传栏等场所,形成 “人人懂安全、人人促安全”的良好氛围,塑造社区灾害应急管
                                                                                                       3 ·  ·
                                                                                                      3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