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党政研究2019年第3期
P. 42
变法。辛亥革命时期也依靠 《民报》来宣传三民主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又出现了
《新潮》《新青年》《湘江评论》《每周评论》《少年中国》等报刊。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
播媒介,在近代中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五四运动以后,国内鼓吹新思潮的书报,
多如雨后春笋,到处都有。靠这鼓吹的声浪,唤醒了许多服麻醉药的国民,大家从梦中惊
醒,看见一线曙光。由这一线曙光,慢慢的大放光明,使得中华民族脱离黑暗世界,这是
民国以来最有希望的一件大事。” 的确,报刊具有开启民智、传递信息、宣传思想、沟
〔 34〕
通民众等作用,报刊的风行为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传递了新思想,有利于知识分子个人自
由观念的转变,它也成为了普通民众和国家政治之间的重要纽带,使知识分子更加主动地
参与到政治建设中去。
(三)思想因素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至深、层层递进的过程。西方思想的传入,冲
击了知识分子传统的思想观念,碰触到了其最深层次的敏感神经,形成了新的思维模式。
正如毛泽东所说:“五四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
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对的。在那时,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
“总之,那时统治阶级及其帮闲者们的文章和教育,不论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八股式的,
教条式的。这就是老八股,老教条。揭穿这种老八股、老教条的丑态给人民看,号召人民
起来反对老八股、老教条,这就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个极大的功绩。” 传统思维方式的
〔 35〕
转变,丰富了知识分子认知中自由的内涵,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新的自由观念,追求
个人的自由,主动地承担国家的责任,成为更多知识分子的共识。
(四)教育因素
1. 国内新式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立国之本,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也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
来。近代中国的教育处于不断发展变革的过程中,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
国新式教育的开端。戊戌变法时期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五四新文
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新式教育更是发展迅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教育改革造就了一大批新
式的知识分子,他们成为促进近代革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大学为例,蔡元培在
1917 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开始对北京大学进行全面改革。邀请了胡适、陈独秀、梁
漱溟、李大钊、钱玄同、鲁迅、马寅初等人任教,使北京大学成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
心。“蔡元培坚持 ‘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办学宗旨,这一宗旨为新思想、新文化的传
播提供了条件,各种学派、各种思想在北京大学这个平台上碰撞和较量,新生的、先进的
思想最终战胜了陈腐的、落后的思想,从而使新思想、新文化得以传播,成为五四运动的
精神来源。” 新式教育的发展,为知识分子自由观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 36〕
2. 留学生潮的兴起
随着国门的打开,除了国内的新式教育,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还走出国门,接受西方
的教育。主要包括留美、留日、留欧、留法、留苏等。中国近代最早的留学生是容闳,他
于 1847 年到美国,并最早提出用进步的西方文明使中国富强的观念:“盖当第四学年中尚
未毕业时,已预计将来应行之事,规画大略于脚中矣。……以西方之学术,灌渚于中国,
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从容闳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留学生对于学成归来建
〔 37〕
设祖国的美好愿望。在他之后,更多的知识分子纷纷走上了留学的道路。例如当时赴法勤
工俭学的学生群,其开始于民初,结束于 1925 年,其高潮时间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大致吻
合。据统计,“前后共计有 1700 名以上的人赴法,最终造就的则是一大批共产党员名人,
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向警予、李维汉、李富春、聂荣臻、邓小平、徐特立、李立
2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