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201902
P. 39
形式和时间上找到漏洞,发生贪腐行为。
(二)异化与弱化:“微腐败”治理的双重局限
在实践过程中,双务公开各自运行的失序以及联动衔接的脱节,导致了 “微腐”治
理中权力运作异化、监督力度弱化的双重局限。一方面,异化的 “微权力”为 “微腐败”
提供了继续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监督力度的弱化抑制和局限了 “微腐败”的治理效
能。
1. 权力运作异化催生 “微腐”蔓延
作为一种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密切相关的公共力量,权力本身就具有主体利益性、
强制约束性、扩张延展性、专属排他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从根本上使权力有了被滥用的可
能。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撤村并镇、宅基地置
换、征地拆迁等齐头并进,乡镇政务、村务如基础建设、惠农资金、集体分红、土地征用
款、民生建设项目不断增多而且日益复杂多变。
〔 21〕
与之对应,广大农村面临重大转型,社会利益的分化不断加剧,利益主体日益复杂化
和多元化。然而由于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政务、村务公开以及二者有机衔接的机制缺
失,居于 “主动”地位的 “微权力”主体在政务、村务公开过程中避重就轻地选择性公
开、滞后性公开,不仅没有对基层干部在村级资源的使用权、决策权中的决策随意、执行
失范等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和监督,而且间接助长了一些基层干部权力运行时的随意
性,导致乡镇、村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不断产生并有蔓延之势,最终 “微权力”演变为
“大腐败”,突出表现为一权多用、小权大用、明权暗用、权权互用和超权使用等行为。
2. 监督力度弱化遏抑 “治腐”效能
由于当前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未能充分实现,以及双务公开联动的机制存在缺陷,居
于 “被动”地位的基层群众在公开和民主管理过程中,普遍对政务和村务公开的内容缺
乏信心和兴趣。他们将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视为一种形式化流程 ,而非制度性措施。
〔 22〕
长期以来,尽管乡镇政务与村务公开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实践中可以看到,政务与
村务公开工作普遍流于形式,公开内容往往脱离 “重点”。久而久之,在基层群众看来,
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成为 “讲在嘴上,贴在墙上,挂在栏上”的 “皮影戏”,导致基层群
众本就薄弱的参与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更加弱化,“治腐”
效能大大降低。
2018 年以来,南昌日报聚焦 “怕慢假庸散”报道小组多次曝光村务公开不到位的现
象,在他们走访的多个村庄,都存在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完整、选择性公开甚至不公开的
问题。 政务、村务公开是百姓了解、参与、监督政府和村委会工作的一扇窗户,一旦政
〔 23〕
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失去效用,政府就会失去与百姓的沟通,也会失去来自百姓的监督。
四、以联动机制创新推动 “微腐败”治理
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是推进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环节,对于基层干部、村民自治
组织成员的工作内容、方式等透明化、公开化意义重大。当前双务公开联动的机制缺陷使
其对 “微权力”运行的约束力难以提高,给 “微腐败”留下了可乘之机。因此,进一步
构建和完善上下联动的全方位大公开格局,为双务公开创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实现双
务公开联动的机制创新是当务之急。 双务公开的有机衔接具有广泛性和技术性,是一项
〔 24〕
既复杂又具体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双务公开真正实现对公共权力的制约
和公民权利的保障。
9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