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201902
P. 30
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
气派。” 1939 年 5 月 1 日,为了纪念五四运动 20 周年,毛泽东写了 《五四运动》一文,
〔 48〕
特别强调了团结民众和 “大众化”问题,指出:“五四运动到现在已有了二十周年了,抗
日战争也快到两周年了。全国的青年和文化界对于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负有大的责任。我
希望他们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动力,把自己的工作和工农民众结合起来,到工农民众中
去,变为工农民众的宣传者和组织者。” 同年 12 月 13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陕
〔 49〕
甘宁边区文代会准备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又对新文化的性质和内容进行了阐释,认为新文
化的性质 “以提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为好,即彻底的民主主义文化”。在他看来,新文化宜
采用 “民族化 (包括旧形式)、民主化 (包括统一战线)、科学化 (包括各种科学)、大
众化 (鲁迅提出的口号,我们需要的)”这四大口号。
〔 50〕
这一时期,不仅毛泽东对新文化的性质和内容进行了阐释,而且张闻天也对新文化的
内容进行了深入思考。1940 年 1 月初,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
1 月 5 日,张闻天在会上做了 《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的报告,认
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必须是 “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指出:“中华民
族的新文化必须是为抗战建国服务的文化,要完成这个任务,它必须是:甲,民族的,即
抗日第一,反帝、反抗民族压迫,主张民族独立与解放,提倡民族的自信心,正确的把握
民族的实际与特点的文化。乙,民主的,即反封建、反专制、反独裁、反压迫人民自由的
思想习惯与制度,主张民主自由、民主政治、民主生活与民主的作风的文化。丙,科学
的,即反对武断、迷信、愚昧、无知,拥护科学真理,把真理当作自己实践的指南,提倡
真能把握真理的科学与科学的思想,养成科学的生活与科学的工作方法的文化。丁,大众
的,即反对拥护少数特权者、压迫剥削大多数人,愚弄欺骗大多数人、使大多数人永远陷
于黑暗与痛苦的贵族的特权者的文化,而主张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大众的、平民的文
化,主张文化为大众所有,主张文化普及于大众而又提高大众。” 〔 51〕
为了进一步明确新文化的性质和内涵,1 月 9 日,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 《新民主主义
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后在 《解放》发表时改名 《新民主主义论》)的报告。报
告中,毛泽东以五四运动为界限,将近代以来的中国新文化分为旧民主主义文化和新民主
主义文化,指出:“在 ‘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是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
界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在 ‘五四’以后,中国的新文化,却是新
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他认为,所
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由于在毛
泽东看来,“民主”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应有之义,并且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
因而即是民主的”,因此,在谈及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时,他们没有把 “民主”单独列出
来,而主要强调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
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至此,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构建基本完成。
〔 52〕
总而言之,从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得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为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时间的起点,而且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想
源头。特别是五四时期所倡导的民主、科学成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此
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近代中国文化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中国新文化的发
展提供了思想上的重要思想源泉,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 1〕相关代表性成果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 〔 M〕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0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