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201902
P. 21

义及其革命的斗争手段。觉悟社中一些成员的转变很有代表性。在当时纷繁复杂的 “主
             义”中,觉悟社成员谈论着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大家都没有选
             定自己的信仰。当时经常觉得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最理想,加上十
             月革命成功了,解放了大多数被压迫者,“要实现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于是便引发了
             觉悟社成员的同情和对十月革命的憧憬。
                                                        〔 32〕
                  当然,对革命的选择除了受到十月革命影响外,也得益于五四时期的各种思想交锋。
             在问题和主义之争中,李大钊、刘仁静等人发出了推动 “革命的德莫克拉西”的提案,
             疾呼 “我们要加入前线,与军阀及军阀所代表的黑暗势力搏战了”。
                                                                                    〔 33〕
                  其实李大钊号召 “搏战”还彰显了五四运动的行动取向。巴黎和谈的虚幻让国人认
             识到,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所以才有了五四时期蔚为壮观的群众游行和抗议。起而行当然
             不止于游行示威,还有各种思想指导下的实验,比如教育救国思想指导下的平民教育、工
             读互助主义指导下的工读互助团实验,等等。其中,工读互助团这个 “新社会的胎儿”
                                                                                                         〔 34〕
             名噪一时,恽代英、施存统等早期共产党人都参加其中。在经历了几个月轰轰烈烈的实验
             后,工读互助团终究昙花一现,以失败告终。参与者施村统由此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谋求
             社会 “全体的改造”,“枝枝叶叶地一部分改造”是没有用的。 起初支持工读互助团的陈
                                                                              〔 35〕
             独秀随着互助团由盛到衰,也逐渐改变了态度。他指出:“团体”只有用革命推翻整个社
             会的 “经济组织”“生产制度”,方能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
                                                                            〔 36〕
                  总之,陈独秀、毛泽东、李大钊等人从五四运动中体会到,只有组成政党,才能真正
             改造社会。他们所追求的政党是受过 “政治训练” “依赖国民为后援”、以 “直接行动”
             “图根本之改造”新型政党。他们将自己对政党的认识应用于中国共产党上,从而让共产
             党自诞生之日便具有了自我改造的勇气、联系群众的作风和不断革命的精神。但细察他们
             的这些政党认知,大多只是提出了一些原则和大致的方向,具体怎样执行却语焉不详。比
             如,他们提出学习苏联进行政治训练,对怎样学习、如何训练却没有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他们提出政党要用革命 “以图根本之改造”,但也 “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么革
             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 ,也没有明确的回答和
                                                                                〔 37〕
             谋划。这些未决之问题只有留待中国共产党解决,而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也一直致力于解
             决这些问题,不断进行自我改造,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克服了革命与建设中一个又一
             个的难题。


                                                       〔参考文献〕

             〔 1〕〔美〕周策纵. “五四”运动史 〔 M〕 . 陈永明,等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346.
             〔 2〕〔 17〕梁启超. 政党论 〔 N〕 . 时务报, 1896 - 12 - 11.
             〔 3〕萧超然.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 〔 M〕 .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9.
             〔 4〕容孟源. 近代稗海:第 6 辑 〔 M〕 .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53.
             〔 5〕胡袖嵩. 评不党主义 〔 J〕 . 大公论,1916,( 1) .
             〔 6〕李大钊. 大哀篇:(一)哀吾民之所失也 〔 J〕 . 言治,1913,( 1) .
             〔 7〕陈独秀. 吾人最后之觉悟 〔 J〕 . 青年杂志,1916,( 6) .
             〔 8〕〔 10〕陈独秀. 通信———答汪叔潜 〔 J〕 . 新青年, 1915,( 1) .
             〔 9〕陈独秀. 一九一六年 〔 J〕 . 新青年, 1916,( 5) .
             〔 11〕本志宣言 〔 J〕 . 新青年,1919,( 1) .
             〔 12〕只眼 (陈独秀) . 立宪政治与政党 〔 J〕 . 每周评论,1919,( 25) .
             〔 13〕马晔. 十年来学生运动之回顾 〔 J〕 . 学生杂志,1923,( 1) .
                                                                                                       1 ·  ·
                                                                                                      2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