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党政研究2019年第1期
P. 39
心不良。所以就不难理解持 “互联网应拒斥主体价值投射论”者的分裂性行为,他们竭
力拒斥主流价值观投射至互联网,而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驻互联网则缄口不言。依据功能
论而言,网络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功能的发挥决定其必然要负载价值,因此置于阶级社会中
的互联网不可能做到拒斥主体价值投射。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看来,意识形态国家
机器自有阶级与国家以来就已存在,只不过在不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呈现形态不同,但在
守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维护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合法性上始终不变。任何意图肢解旧有政
权与取代原先统治阶级的政治集团,都会将本集团的长期政治任务定位成获致与维护意识
形态领导权。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离不开物质性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必须依托意识形
态国家机器来推动统治集团价值观的大众化。 在新媒体时代,社会多元思潮的游荡空间
〔 8〕
主要集聚在互联网,互联网已是首屈一指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但是,在网络意识形态场
中的 “私人麦克风”可谓人人皆有,公民皆可以避开国家为自己代言,这就为国家掌控
网络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形成了挑战。于现代执政党而言,不能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国家机
器,就丧失了治理国家的利器,势必丢魂落魄,统治集团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注定边缘化。
同时,人们在现实中的利益分化与价值分野,决定人们在网络中的话语各不相同。话语不
是单纯的思想抒发工具,而是主体 “规训”他者的权力。福柯的 “全景监狱”话语肇于
边沁描述性的 “圆形监狱”概念,这一转化逻辑实现了从建筑学意义到权力 “规训”意
义上的颠覆性意义建构。波斯特在结合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前提下,从福柯的 “全景监狱”
引申出 “超级全景监狱”概念。波斯特指出,当代媒介运作的核心载体是电脑数据库,
其运作的结果是 “权力的 ‘毛细血管式的 ’延伸触及规训社会的整个空间” 。在网络意
〔 9〕
识形态国家机器布展的 “规训网络”中,人们只能无意识去接受或有意识去重塑网络意
识形态。可见,“规训”是网络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显在的意识形态功能。人们初涉互联网
就会落入统治阶级预设的来 “规训”进入者的价值体系,这已是不依主体自由意志为变
更的定在现象。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 “规训”
功能要高于强制性国家机器。因此,他们不遗余力通过网络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异己思潮
毫不犹豫加以阻隔或过滤,而对本阶级的道德与伦理观则加以包装与美化,并经过持久沉
淀、维护与扩容,最终推动资本主义价值观成为矗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上层建筑,持
续为本阶级统治赋予合法性,教化公民行为规范,推动统治阶级的价值主张弥散于公民日
常用网活动。通过网络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 “规训”功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在互联网中就成为不可违逆的、必须遵循的经验性认识。可见,无论哪个阶级掌控网络意
识形态国家机器,网络空间就相应负载起该阶级的价值观与接受该阶级的价值投射,网络
空间根本不可能是一块无涉意识形态的 “价值白板”。
二、网络意识形态无用论
网络意识形态无用论虽然承认网络空间有涉意识形态,但以网络意识形态机械依附论
与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为依据,否定党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网络意识形态机械依
附论认为,网络意识形态的生成机理是通过符号与代码等技术性手段来反映现实人的观
念,最终将现实中人的观念投射至网络空间。归根究底,网络意识形态派生于现实空间中
的经济基础。既然如此,那么关注现实空间中的意识形态即可,网络意识形态则不具建设
必要性。可见,“附属性” “服务性” “依从性”为网络意识形态机械依附论的核心主
张。 偏执网络意识形态机械依附论者虽面上有理,但是他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 10〕
以孤立、静止和片面的眼光审视网络意识形态 “副现象”得到的必然是机械依附论。历
史唯物主义是 “无产阶级所有武器中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所以要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来
〔 11〕
9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