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党政研究2019年第1期
P. 40
匡正网络意识形态机械依附论的偏见。“意识形态的东西乃是人类的物质的自我再生产过
程中的一种产物,一种衍生物。” 换言之,意识形态孕育于实践,非主观臆想之物;意
〔 12〕
识形态寓居于器物,本体是物质性的存在,即勘定了意识形态 “实践—物质”的双重本
体。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论战时就批判了该派别的 “虚假意识形态”,认为青年黑格尔
派以唯心史观为方法论必然会将客观世界视为绝对精神外化建构而成的产物。纠正青年黑
格尔派的唯心史观必须借助历史唯物主义,将他们 “精神本体,物质派生”这种倒错的
认识再颠倒,才能认识到真实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只有以 “实践———物质”的科学
本体,虚假意识形态才可去蔽。依据本体审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必然依附于、受制于经
济基础,脱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不可能行稳致远。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是辩证互动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这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根本性、
确定性与全局性上的决定性影响。习近平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 因此,
〔 13〕
也当看到上层建筑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经济基础。如前
所述,科技负载价值,从此意义而言科技从属于上层建筑,可以执行意识形态的功能。事
实上,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网络意识形态更具弥散性、稳定性与统摄性的作用。因此,绝
不可在价值论和实践论上否定网络意识形态的能动功能,先进的网络意识形态对生产力的
发展能起到积极的牵引作用,因而对网络意识形态机械依附论必须予以批判。正如葛兰西
指出:“物质力量是内容,而意识形态是形式……要是没有形式,物质力量在历史上就会
是不可设想的。”
〔 14〕
同时,执网络意识形态无用论者还抛出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据此判定我国不必要建
设网络意识形态。此主张实则是以西方意识形态为本位,主张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要依附西
方、全盘西化,彻底否定党的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作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网络版,网络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具体呈现样态有 “‘互联网意识形态超越论’‘有限的意识形态终结论’
‘网络意识形态熄灭论’” 。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的依据,聚焦在两点。其一,全球网络
〔 15〕
互联互通,西方网络技术与文明话语权在全球有着绝对的领先优势。基于胜者优先与优胜
劣汰思维,各国应自行终结网络意识形态的本土化建设。其二,基于互联网中确实呈现出
技术的标准化与语言的齐一化的趋势,持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者就认定网络中的思想文化
也应该同一化,网络文明与技术应彻底止步于西方现今阶位。作为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谱
系中的理论分支,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的依据源出西方近现代僵死的同一性哲学,因而匮
缺总体性与历史动态感,就必然出现上述两大错误依据。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将社会趋同
论视为立论基础,提出技术普适论、治理趋同论、法治趋同论与现代化趋同论等先验性的
趋同论。在此基础上,无限拉近非西方国家与西方世界的相似度,认为西方与非西方文明
将并轨发展,继而得出非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将淹没于西方意识形态中的结论。可见,网
络意识形态终结论与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立论依据同源,是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网络
衍化版。持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者利用西方普世价值观作为思想原料,竭力推动普世价值
观入驻网络空间,将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定格为西方式样。通透其操作机理就不难看出网络
意识形态终结论者的诡辩式逻辑:他们首先默认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颠扑不破与四海皆
准,然后割裂意识形态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随之将西方个性裁定为普遍性,并将借助
霸权获致的 “伪普遍性”恒定化。“所有关于意识形态的观点自身就是意识形态的。” 网
〔 16〕
络意识形态终结论是要将西方普世价值观锚定为不证自明的实然判断与定论,筑牢西方价
值观在各国网络空间的永久性统治。据此可知,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本身就是西方霸权国
家在网络空间玩弄的概念移换游戏。如不能精准识别网络意识形态机械依附论与网络意识
0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