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党政研究2019年第1期
P. 37

识形态澄清谬误思潮、反映社情民意、联络党群关系、密切人文互动、顺畅政策执行、化
             解社会矛盾等正向功能。当前有五大错误论调阻挠主流意识形态进驻网络空间,分别是网
             络空间价值无涉论、网络意识形态无用论、网络技术自主发展论、网络危害现实有限论及
             网络空间主权无涉论。假设不及时匡正此五大谬论,它们极有可能成为我们党掌握网络意
             识形态领导权的 “阿喀琉斯之踵”。恩格斯指出:“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
             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 因此,必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辨
                                           〔 2〕
             识、分析、防范并予以彻底纠正,为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扫清错误思想障碍,营
             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一、网络空间价值无涉论

                  “网络空间是否关涉价值”,这一命题既是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亟需廓清的前提性问题,
             也是关系到对网络的本体论理解的基本问题。 网络空间价值无涉论者,运用 “三段论”
                                                             〔 3〕
             来解说其主张的合法性,即认为技术无涉价值 (大前提),而网络空间为技术建构而成
             (小前提),所以网络空间价值无涉 (结论)。殊不知,用以论证网络空间价值无涉的大前
             提早已存在认知偏差,往后推论皆为谬谈。“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
             个人的存在。” 科技的本质是主体客体化活动的产物,而所谓主体的客体化活动是将主体
                            〔 4〕
             的本质力量转运到客体的过程,被对象化的客体则成为人化物。科技不仅包括主体改造世
             界生成的人化物,也包括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抽象出的知识体系,两者的共性
             在于携带主体的价值期盼。科技因人的价值期待而出场,主体后续还会有计划性地对人化
             物与知识体系进行改造与更新。可见,任何科技不可能凭空而出,皆为人类有目的性的实
             践推动科技的出场与再造。科技出场与存在的场域是以复杂的社会关系组合而成的人类社
             会,有阶级性与思想性的人类社会决定了科技不可能价值无涉,这表现在科技为何阶级掌
             握即打上该阶级的思想烙印。统治阶级出于维护阶级意识的完整性,会利用掌握的科技建
             构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将本阶级的价值观大众化,并隔阻与过滤异己的意识形态。尼
             尔·波兹曼在其 “媒介意识形态理论”中,就详尽述及了科技的媒介意识形态功能。法
             兰克福学派着重从科技的民生功能界说了科技负载意识形态,该学派认为技术理性在当代
             资本主义社会占据了主导地位,铸就了发达工业社会,总体发达的生产力惠助了包括无产
             阶级在内的社会各阶级。科技正是借助改善民生与提振生产力这两大功能来溶解人的批判
             性与反思性思维,阶级对立与社会冲突由此得到缓和。纵然人们知晓了技术理性创设了新
             的 “物役性”,人们也不愿抛弃技术对民生与生产力进步的帮助,宁可任凭技术遮蔽发达
             工业社会的诸种危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科技负载意识形态功能论的集大成者,哈贝马斯
             明确提出了 “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的观点。正是通过媒介与民生两大运作机制,科技
             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功能同构,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申陈至此,技术无涉
             意识形态的伪真面目即可戳破。
                  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因此,除开考察科技负载价值的一
                                                                    〔 5〕
             般获致机理外,还要将网络科技抽离出来以详细剖析其价值有涉的特殊机理。透视网络空
             间价值无涉论的谬误,必须建立在考察 “悬置”的概念演绎史的基础上。“悬置”本是胡
             塞尔现象学的术语,意思是将研究对象与非研究对象区隔开,规避非研究对象干扰研究对
             象。“悬置”因与马克思·韦伯的 “价值中立”意义相近而联姻,“价值悬置”则为两者
             联姻后新出的复合型话语。在社会学看来,“价值悬置”要求研究者做到 “价值中立”或
             “价值悬停”,免除研究者在主观上出现先入为主的价值偏见,或者因研究者的首因效应
             影响研究结果的精准性。海德格尔在审美维度对 “悬置”原先的适用逻辑进行了变换,
                                                                                                       7 ·  ·
                                                                                                      3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