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党政研究2019年第1期
P. 34

性事件可以相互侵染、相互转化、相互叠加,增加了群体性事件的复杂性,而且或多或少
             与公共权力有关。诸多类型的群体性事件,都会通过自媒体在网上快速传播,形成具有公
             平正义特点的社会舆论。因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与类型不同,自媒体不但在传播公平正
             义中视角不同,传播公平正义的内容和性质也不同,具有多样化和分歧化特点,甚至传播
             某一性质和类型的公平正义观,会引发对其他群体事件的非公平正义。
                  第三,渗透于群体性事件的公平正义自媒体传播具有解构性。自媒体尽管是媒体,但
             缺少传播理论所谓的专业主义和中立主义。自媒体又分为在场和不在场,在场传播又易受
             情感甚至偏见操控,有图有视频也不一定呈现真相;不在场则只是根据事件进行传播和评
             论。也就是说,群体性事件自始至终都在被自媒体不断进行解构和扭曲性传播,比如微信
             中的视频,在传播的过程中不但加进自媒体个人情绪性的文字和配音配乐,而且时间地点
             人物都发生了偏离和错误。与此同时,自媒体传播公平正义受 “后真相”和意识形态限
             制,对各种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具有解构性。“后真相”的核心是以情感和信仰来取代事实
             真相,在传播公平正义观时,往往以想象的群体性事件代替事实存在的群体性事件。同
             样,意识形态对群体事件也具有解构性,蕴含于意识形态的公平正义观也容易扭曲群体性
             事件本身。
                  如果按着自媒体的诉求追求公平正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则困难重重。比如,反映
             底层公平正义的自媒体,其逻辑结果是起点平等,过程与结果不平等,或者诉求国家干预
             分配导致结果平等,而起点与过程又不平等,还会出现大量懒人。反映顶层富人公平正义
             的自媒体,其追求的公平正义会导致两极分化,违背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并使先
             富带后富呈现出动力性匮乏。反映中产阶级公平正义的自媒体,则难以超出自身的阶级局
             限。反映各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群体性事件的自媒体,在追求不同的公平正义中,更易于
             引发人民内部矛盾。

                 四、小结

                  自媒体与制度形态、观念形态、利益形态的公平正义之间的互动与演化具有复杂性。
             即使在自媒体超越宪法与制度的情况下,自媒体对于制度形态的公平正义、观念形态的公
             平正义、利益形态的公平正义也不一定都是负面的,否则就难以解释制度变迁,就难以解
             释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大讨论对改革开放的影响,也难以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
             1992 年之后对改革开放带来制度、体制、观念、利益的重大推动。尤其是在宪法和法律
             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制度不健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程序正义还需要
             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对自媒体发挥的作用虽然不能高估,但也不能低估。毕竟自媒体传播
             公平正义观念获得了制度性、观念性、利益上的基本共识,进而推动了社会的整体性进
             步。
                  但也应该看到,自媒体在传播公平正义观点所带来的三重风险,即制度风险、观念风
             险和利益风险。这些风险都是因自媒体传播公平正义观念极端化带来的消极后果。制度在
             路径依赖、关键节点、偶然性上具有突变性风险,影响制度的正常运行和稳健性改进。自
             媒体传播公平正义观念,往往基于正义感,各种意识形态的正义感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不
             同自媒体传播公平正义观念也因此具有质的不同,比如民族主义的公平正义与自由主义的
             公平正义不但具有观念上的差序不同,也具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本质区别,进而导致
             公平正义观念的矛盾与冲突。自媒体传播公平正义观念的最大的风险是侵蚀社会主义主流
             公平正义观。各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群体性事件而产生的自媒体公平正义极化诉求,不但
             没有解决群体性事件本身问题,反而会激化人民内部矛盾、国家与社会的政治矛盾,影响
                  4 ·  ·
                 3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