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 - 党政研究2019年第1期
P. 109
参与治理;稳步建立互动合作关系,构建良好基层治理生态。通过持续的参与互动,推动
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走向 “善治”。 通过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真正实现建构现代社区
〔 37〕
多元主体共治的目标。 社区组织化聚合社区资源,是提高社区治理的手段,增进社区社
〔 38〕
会资本的基本途径,是包容性城市建设的起点。
〔 39〕
五、秩序视角:从 “行政主导”到 “党建引领”的研究趋向
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治理架构中,社区治理是在 “市 - 区 - 街道 - 社区”的 “两级
政府,四级管理”体制下展开的,基层社会秩序的构建依附于压力型的行政管理体制,长
期以来大量行政性事务下沉到社区,其承担了大量的基层建设和社会维稳等行政任务,社
区治理及其秩序建构呈现出明显的 “行政主导”特点。诸多学者对居委会行政化及基层
治理行政主导现象做了较深入的研究,有的认为中国诸多地方践行了网格化社会管理模
式,这种社会管理模式具有鲜明的行政主导特征。 在 “行政一元化”基层治理结构中,
〔 40〕
居委会事实上 “行政性”高于 “自治性”,被高度 “行政化”。 社区居委会既是社会各级
〔 41〕
政府完成社会管理任务的最后层级,接受行政派出机构的大量行政任务与指令,具有 “行
政性”属性,又因为具有法律授予的群众性自治组织职能而具有 “自治性”,这种二重性
在实际运行中往往由于行政力量的过于强大而呈现出过度行政化的特征。 居委会的行政
〔 42〕
化主要表现在组织设置功能行政化,自治章程、工作制度及人事决定行政化,经费收支行
政化,运行方式、考核机制行政化。 同时,有的也认为城市社区居委会的行政化倾向较
〔 43〕
为突出,与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定性质相悖。然而,居委会的行政化倾向
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存在的一定合理性。 当前的城市社区居委会普遍存在行政化倾
〔 44〕
向,居委会实际上成为各级政府的延伸组织。要实现居民自治,就要去行政化,增强社区
自治能力建设。 居委会 “去行政化”主要有三种模式,即 “大社区制” “居站分离”
〔 45〕
“网格化管理”。
〔 46〕
随着住房商品化改革的推进,城市社区空间形态发生了深刻嬗变,单纯依赖行政主导
的传统政府管制方式已经难以实现社区多元治理,如何夯实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在利益多
元化的城市基层空间中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整合社情民意和利益诉求,成为新时代基层
党建面临的全新课题。政党引领成为新时期社区治理及其基层秩序构建的重要政治依托,
基层党组织成为整合社区资源、引领居民自治、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有的认为,如何更
好地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有效发挥社区居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既是满足新时
期居民多元需求,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区顺利发展
的迫切要求。 党建引领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党建引领要发挥好社会治理的价值
〔 47〕
倡导和行动倡导作用,也要发挥好社会治理中的政治整合和资源整合作用,还要发挥好社
会治理中的利益协调和组织协调的作用。 在社区治理新格局中,“党建引领”的核心内
〔 48〕
涵集中在三个方面,即为再组织高度异质化的社区社会、强化执政党的政治引领力和建设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并通过挖掘党组织的活动空间和搭建在职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的平台
机制来实现有效引领。 政党统合是在社会成长的基本态势下政党与社会间型构的一种新
〔 49〕
型关系形态,具体体现为坚持党领导地位的前提下,在利益层面、价值层面和组织层面对
社会进行必要整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党与社会的合作共治。 孙萍认为,党政主导下
〔 50〕
的多元共治,是指在基层党组织领导和基层政府主导下,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市场组
织、社会组织等社区主体,基于社区发展的公共利益,通过强化彼此认同、开展协商合作
等集体行动,在有效提供社区公共物品、满足社区发展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基
础上,实现社区优良公共秩序的过程。
〔 51〕
六、基本结论
纵观社区研究 40 年的整体过程,国内学者主要从制度视角、组织视角、权利视角、
参与视角、秩序视角等对社区问题做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学理分析,研究取向主要为从
0 · ·
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