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6 - 党政研究2019年第1期
P. 106
领”等方面的研究趋向。
一、制度视角:从 “自治制度”到 “治理制度”的研究趋向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些研究者主要从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社区自治制度的政治意义、运行过程和居民自治等问题开展具体研
究。一般认为居民自治制度是构筑我国民主政治的制度性基础,自治是现代城市社会的本
质特征,是城市社会组织和管理的核心基础,主要探讨自治制度对于基层民主的体制意
义。如有的认为引入制度分析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剖析社区建设。 桑玉成等认为社区作
〔 1〕
为居民自己的家园,无论是从其本质还是从其发展来看,走向自治应该成为社区管理体制
建设的基本方向。 林尚立认为在社会自治能力发展中,社区的自治发展最具战略意义,
〔 2〕
社区正逐渐成为中国政治建设的战略性空间。“城市以及城市中的市民在整个国家政治生
活中所具有的影响力,决定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具有全
局性的重要意义。” 有的认为,在基层的发展和建设中坚持自治制度,就是发扬基层民主
〔 3〕
的过程。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不仅能够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使人民依法
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而且可以妥善协调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各种
矛盾,确保社会和谐发展。 一些法学者还从法学视角对业主自治进行法理解释,主张从制
〔 4〕
度层面保障公民合法私有产权,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规范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等业主
组织的自治行为,建立健全业主自治法律制度,减少由于法律制度不完善而导致的业主权
益受损事件,理顺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之间的关系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现代治理理论的引进与发展,以及社区事务的复杂性与共治性,越来越多的研究
者将自治制度逐渐纳入到治理制度的范畴来分析,探讨自治制度运行过程中的现实障碍与
问题,更加强调以多元主体参与、协商共治机制等为特征的社区治理体系的构建,以及社
区协同治理能力的提升。如徐勇认为,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必然要创新农村基层管理
体制。由自然村落制度到社队村组制度,再向社区制度转变,可以整合资源,完善服务,
实现上下互动、城乡一体,并建构起政府公共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良性互动,公共服务与
社区自我服务相互补充的新型制度平台。 有的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阐释了
〔 5〕
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性要素在城市社区协同治理制度中的体现。针对现
有制度体系中,法规和规章制度不足、协同治理规范性要素的缺乏以及协同治理的文化—
认知要素的缺失等制约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制约性因素,提出了完善社区协同治理的法规
制度、优化协同治理的权责体系、建立协同治理结构、规范治理秩序、完善社区协同治理
的文化—认知对策建议,以推进城市社区协同治理制度建设的实现。 吴晓林认为要在
〔 6〕
“结构一过程”研究、差异化研究和本土化研究上逐步地深化,才能够让社区治理理论与
中国的现实发展状况紧密契合。 张翔指出只有推动社区治理中的行政共同体向更加开放
〔 7〕
的城市共同体转变,才能深度推进城市政府职责转变与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
〔 8〕
二、组织视角:从 “自治组织”到 “多元组织”的研究趋向
在社区治理的研究过程中,长期以来诸多学者对居委会、业委会等自治组织予以了重
点关注,对其法理地位、组织属性、人员构成、选举程序等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从研
究趋向来看,研究者更加重视对于社区多元组织的整体性分析,强调现代社区治理的多元
组织平台构建与优化,将社区党组织、社区工作站、物业服务企业、社区社会组织、辖区
企事业单位、居民自发团体等与居委会、业委会作为社区组织体系加以研究,从 “自治组
织”到 “多元组织”的研究趋向较为明显。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者对于社区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居委会、业委会等自治
组织的强调和探讨,一般认为其构成了社区治理中的基础性组织平台。如徐勇认为,社区
建设就是通过培育社区,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居民自治为导向。 有学者将居委会的功
〔 9〕
能定位为收集社区居民意见,向政府反映社区民意,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并加以实
0 · ·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