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2 - 《社会》2025年第3期
P. 162
县域重点任务与基层官员晋升机会
图超越了特定行政层级, 其研究发现折射着官僚体系的整体运行逻
辑,为理解中国的官僚晋升机制提供了微观基础。 具体而言,一种广为
接受的视角是从地方社会的非正式关系入手展开分析。 学者们指出,
关系网络嵌入地方政治,那些社会关系广、经营能力强的官员更具晋
升优势,关系资源的强弱构成了影响基层官员晋升的隐性秩序(欧阳
静,2012;冯军旗,2015)。 这似乎触及了官员晋升的深层运作逻辑,但
任何制度的运行均难以脱离非正式关系的影响,对非正式关系的过度
强调高估了非制度行为对制度体系的侵蚀能力(强舸,2019)。 因而,学
者们转而探索更具一般性的基层官员晋升规律,其中两种解释路径尤
为突出:一是从科层组织结构的角度指出,组织内部存在核心部门与
边缘部门的结构分化,少数在党政体制内居于高位的党口部门、部分
强势的职能部门以及特定政策惠及的特殊部门,其官员拥有更多的晋
升机会(周雪光等,2018;陈家建、赵阳,2020)。 官员在组织结构中所处
的位置内在地影响着他们晋升的可能性。 二是从官员晋升存在隐性阶
梯的角度指出,由于晋升资源较为有限,为了防止基层官员普遍出现
职 业 倦 怠 , 县 域 内 部 形 成 了 人 事 层 级 细 分 的内 在 机 制 (钟 灵 娜 等 ,
2016),层级增设改变了官员晋升流动的形态(王小军、刘小峰,2022)。
通过制造层级、流动、自主权、地位等非制度性的隐性层级,基层官员
按照惯例形成稳定的梯度晋升秩序,从而维持了官员的工作积极性与
晋升的有序展开(吕德文,2020)。
这些研究将分析视野从少数党政主官转向大多数普通干部, 具有
重要的开创意义。 然而,这些研究尚停留于对基层干部晋升表层特征的
刻画,未能系统揭示基层干部面临的总体人事处境,亦未深入探究晋升
流动机制的内在复杂性。 例如,核心部门的流动机会是否具有开放性,
官员在多阶梯流动中为何存在速度差异等问题均未得到解答。 事实上,
这些研究立足于基层官员所处的稳定岗位与职能展开分析, 忽视了县
域治理具有非规则化的突出特征(杜鹏,2020;林辉煌,2024),县域不仅
周期性地存在超出既定职能划分的重点任务, 一些专门承担重点任务
的部门也阶段性地面临人力不足的压力。 为了推进重点任务,县级政府
通常会进行临时性的组织调整与弹性人员配置, 而人与事的再结合过
程则形成了区别于常规晋升的独特流动机会。 参与重点任务是基层官
员广泛认同的晋升渠道,在科层体制内部发挥着独特的激励功能。 现有
· 155·